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山之别名,90.8204ms
0   西玄者,葛衍山之别名。 葛衍有三山相连,西为西玄,东为郁绝根山,中央名葛衍山。 三山有三府,名曰三宫,西玄山为清灵宫,葛衍山为紫阳宫,郁绝根山为极真宫。...
1 一曰崆峒山之别名。 正义括地志云:「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 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
2 此《淮南》之汶也,而云出弗其者,弗其盖原山之别名。 《淮南》与《地理志》似异而实同也。 王说甚审。 惟《地理志》甾水、汶水并出原山,而《淮南》淄水出自饴,汶出弗其,则不以为出一山。...
3 又六山,今广宁无闾山之别名。   石城山卫东北十五里。 上有石城,城中有泉,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土人筑此城以避兵。...
4 林屋为洞庭西山之别名。 维德以太湖诸山,洞庭最大,故举以名其集,而诸山则附载焉。 其所采录,赋咏居多,考证殊鲜。...
5 湘江又北迤西至湘潭县、南过涟水、水经注、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按建宁县在今湘潭北、 涟水出宝庆府治邵阳县东北龙山、北流百余里、澹水出安化县南、北来注之、东至大江口、永丰望岳二河南来、合而注之、又东豆溪河东北来注之、又东花桥河南来注之、又东径湘乡县南、水经、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注、水出邵陵县界、南径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东径衡阳湘乡县南、屈径其东、按邵陵晋县即今邵阳县治、湘乡东汉县、即今湘乡县治、又东至湘潭县南、飞羊水西南来注之、东入于湘、水经、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按湘南汉县、在今湘潭县西六十里、临湘汉县、即今长沙府治也、 湘江又北径湘潭县东、又北至长沙府城西北隅、过浏水、水经、湘水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浏水出浏阳县东、有二源、北曰大溪、南曰小溪、西流合于双江口、西径县城南、又西至长沙府城北、入于湘、水经、浏水出临湘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按浏阳晋县、在今浏阳县东、今涝水自入于湘、不合浏水也、 湘江又北、涝溪东来注之、又西北、沩水西南来注之、水经、湘水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沩出宁乡县西百四十里大沩山、径其城南、东北出沩口、今曰靖港入湘、水经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按益阳汉县、在今益阳县东八十里、新阳亦汉县、志阙、晋改曰新康、在今宁乡县西十里、又北至乔口、在长沙西北九十里资江自益阳县东分流注之、又北径湘阴县城西、又北左过临资口、今俗谓此为芦陵潭、入口三十里、有内口、为林子口也、会于资、水经注、湘口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州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州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径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按高口即今乔口、声形俱相近、未知其孰误、临资者、以临资水而名、水经谓资台沅、不谓此为资水、故字作陵子、别有作林子者、未知何据、资江出宝庆府武冈州西南、径其州南、汉志零陵郡都梁侯国下云、路山资水所出、东北至益阳入沅、过郡二、行千八百里、水经、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注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山、路山之别名、东北径邵陵郡武冈县南、又径建兴县南、又径都梁县南、按都梁汉县、在今武冈州东北、无阳晋县、在今沅州府芷江县东南、武冈南宋县、即今州治、建兴晋县、亦在武冈州东北、东流新宁县、夫夷水西南来注之、水经、东北过夫夷县、注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径扶阳南、又东注邵陵水、按夫夷汉县、在今新宁县东北、扶阳即汉夫夷也、...
6 是霍山在汉武未易以前,即荆州衡山之别名,汉武既易以后,后人始以名灊县之天柱山。 故水经记山水泽地所在云:‘霍山为南岳,在庐江灊县西南。...
7   军山,即定军山,彰化八卦山之别名; 磺溪八景之一,曰「定塞望洋」。   ○癸丑○   登赤嵌城...
8 舜耕历山(历山中条山之别名。 在河之东舜未遇时。 曾耕于此山) 相如临邛而自酤(临邛地名。 司马相如未遇时。...
9 鲋禺山者,盖今广阳山之别名也。 《郡国志》曰:颛顼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天门山 《水经注》曰:天门,注曰:谓之百家岩,下可容百家,故以为名。...
10 兰台,桓山之别名也。 〔一三〕集解徐广曰:「以石傅弋缴曰碆。 碆音波。 」索隐碆作「 磻」,音播。 傅音附。...
11 在县东南七十里舆地志云余姚县有太平山山形似伞四角各生一种木不杂他木一角纯(木祭)一角纯梓一角纯槠一角纯榧有道士旧筑居山上秽身者来辄飞倒自非洁斋不敢至焉艺文类聚余姚江源出太平山东至陕江口入于海孔稚圭诗云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即此【太平山有三一在会稽一在上虞一在余姚而余姚之山最着谢敷居太平山不着何所但云会稽人故系之会稽然敷所居或恐即此梁杜京产居日门山陶弘景有太平山日门馆碑云吴郡杜征君拓字太平之东菁山之北爰以幽奇别就基址栖集有道多历世年盖京产所居日门亦太平山之别名也】...
12 ” 芒山:一名邙山,在县北十里,一名平遥山 ,亦郏山之别名也,都城所枕,又有光武陵。 魏明帝欲平北邙山,令登台便观见孟津。...
13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 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 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
14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山,盖路山之别名也,[一]会贞按:《经》言出零陵都梁路山。 《注》言出武陵无阳唐山者,盖山先属零陵都梁,后割属武陵无阳,又变名也。...
15 《志》云:即府西南七峰山之别名也。   三台岭在县北。 《边防考》:怀仁城周四里有奇,黄花岭峙其前,三台岭拥其后,又有镇海卢峪,足以控御云。...
16 乌目山者,虞山之别名也。 安知慧车子及淳于,不时时往来于其中乎? 文初从我而隐,安知其不旦暮遇之乎? 人生百年,如风狂电掣。...
17   城或曰丹邱恒山之别名也城在山上因以名马  岩城 在曲阳县西北三十里  南深泽城 在今深泽县东南汉初为侯国后置县...
18 [萧本作扫太平寰宇记独山在南阳县西三十里一统志豫山在南阳府城东北十五里孤峯峭立俗名独山下有三十六陂白水即淯水也见二十卷游南阳白水诗注通典南阳郡菊潭县有菊水傍水居人饮此水多寿也太平寰宇记菊水出南阳县东石涧山一名菊溪水或云水出石马峯峯如马焉其水重于诸水盛弘之荆州记云源旁悉生芳菊被崖浸潭涧流滋液其水极甘香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十歳中寿百余其七十八十者犹以为夭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乆寿于此有征矣一统志菊潭在南阳府内乡县西北源出析谷东石涧山或曰出石马峯水旁生甘菊水极甘馨有数十家惟饮此水寿多至百歳之上其菊茎短花大其味甘美异于他菊人多収其种传于四方纵酒出史汉田儋传颜师古曰纵放也放意而饮酒也陶潜诗泛此忘忧物世说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絶矣太平寰宇记芒山一作邙山在河南县北十里一名平逢山亦郏山之别名也都城所枕杨佺期洛城记云北山连岭修亘四百余里实古今东洛九原之地也又戴延之西征记云西岸东垣亘阜相属伊尹苏秦张仪扁鹊田横刘寛杨修孔融呉后主蜀后主张华嵇康石崇何晏陆陲阮籍羊祜皆有冡在此山一统志北邙山在河南府城北十里山连偃师巩孟津三县绵亘西百余里东汉诸陵及唐宋名臣坟多在此琦按邙山即崔葬处隋炀帝秦孝王诔仲秋卜宅将归泉户张孟阳诗狐兎窟其中芜秽不复扫]...
19 或曰即苏门山之别名云。 ○山阳县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本修武县之重泉村也。 清水源于此。 金兴定四年,置县,隶辉州。...
20 中亚细亚之地至辽阔也蒙古满洲日本高丽在其东安南缅甸印度在其南土耳其阿拉比亚在其西俄罗斯在其北如人之肩背股肱崭然截去只存大腹膨膨然又如巨灵挥斧东画天山西尽黑海北截阿尔台山南断恒河以成中亚细亚之世界若以度数论之起中国北京经西二十五度止八十度东西计长七千五百里起纬北二十度止五十二度南北计阔六千五百里按图中所有诸国部其东境若蒙古之科布多若新疆之南北路其南境若后藏若葱岭之加湿弥罗若印度之北界若阿富汗若俾路芝北境若俄属游牧诸回部若基发若阿霸科尔诸处其西境若俄土之界若波斯诸处此总括舆地而言之也若衡量权力其权均力敌者有三大国中国而外曰俄曰英不啻欧罗巴之有德俄英法奥意六大国各不相下其力皆足斡旋时事丹荷瑞比自鄫无讥土地不足以自存奉大国之令惟谨会盟征伐必以师从亦亚细亚之日本高丽安南缅甸比也中国与俄英之边界交错于中亚细亚如风水与石相搏必致相激过此数十年恐疆场之间难免多事中国近岁用兵西鄙规复新疆诸城英俄共争土国之政势亦相逼皆有戒心酿变更远中国与俄英事关疆界间有一国处乎局外者惟英俄争衡小亚细亚无与于中国俄人睥睨黑龙江无与于英人此外则壤错犬牙遇事则牵连而及其隙不必果自我开也即与属部构兵措置之间殊多阻滞如中国克复喀什噶尔而议索伊于俄是已按两国此间之界俄人以意为之画黄色以为识别竟将中国所辖天山北路伊等处暨土尔扈特游牧之区阑入境内计据东西九百余里南北四百五十里当咸丰十年十月初二日 恭邸与俄使伊格那替夫所立续增条约云西疆未定之界此后应顺山岭沿大河之流以及中国常驻卡伦为界又载自雍正八年所立沙宾达巴哈界碑之末起往西直至斋桑淖尔湖云云核对俄人所用法文作往西南并无直字字样图中所绘黄亦向西南斜行想系汉文误刊至所载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南至浩罕边境为界云云乃查洋文则云自此往特穆尔图淖尔南面之腾格里山亦名乞里吉思特阿拉淘山又名天山南路顺此山以抵浩罕之界并无西南字样按腾格里山即天山之别名列嶂重重升高横览如波之迭必须确指某带之某山斯为有据不得浑之曰腾格里也所言阿拉淘山近在特穆尔图淖尔湖之滨而所作黄色界距阿拉淘山相去二百余里自相矛盾大率类此...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