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论语类考,22.4609ms
0   是日北风劲寒,阅《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皆明人应城陈士元心叔著。 心叔在嘉靖时颇以文学名,尝官滦州知州,著有《滦志》,吾乡章氏学诚《文史通义》中力诋之。...
1 外有《论语类考》廿卷,《孟子杂记》四卷,《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廿卷,《五经异文》十一卷,《姓汇》四卷,《姓觿》十卷,《名疑》四卷,《古俗字略》七卷,《梦占逸旨》八卷,《隄疾恒谈》十五卷,《楚故略》廿卷,《象教皮编》六卷,《楚绝书》二卷,《荒史》六卷,《世历》四卷,《江汉丛谈》二卷,《俚言解》二卷,《裔语音义》四卷,《岳纪》六卷。...
2   陈士元《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   许孚远《论语学庸述》四卷   谢东山《中庸集说启蒙》一卷...
3 一、《论语类考》内「是为墨胎」句,「墨」讹「默」; 又「谥」字讹「谥」,共四处; 又阮籍「籍」字讹「藉」。...
4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二十四年任滦州知州,能文章通经学,所著有《易象钩解》《易象汇解》《五经异文》《论语类考》《孟子杂说》等书。...
5 《论语类考》二十卷。 (明陈士元。 湖海楼本,《归云别集》本。 ) 《论语后案》二十卷。 (黄式三。 道光甲辰活字版本。...
6 ) 《论语类考》二十卷。 (明陈士元。 湖海楼本,《归云别集》本。 ) 【补】武昌局《湖北丛书》本。 ...
7 △《论语类考》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士元撰。 士元有《易象钩解》,已著录。 是编皆考证《论语》名物典故,分十八门,又分子目四百九十有四。...
8 《论语类考》二十卷  明陈士元撰。 明刊本。 《湖海楼丛书》本。 《归云别集》本。 《孟子杂记》四卷 ...
9   臣等谨案东园丛说三卷旧本题宋李如篪撰如篪始末未详据巻首绍兴壬子自序则括苍人时为桐乡丞也又有绍兴甲寅建安周庭筠刻是书跋称为东园先生则东园其号矣其书诸家不著录莫考其所自来下卷杂说中载所作初夏诗及其父欢喜口号三首为向来录宋诗者所未及又是书序于壬子为绍兴元年刋于甲寅为绍兴三年而纪时事一条纪绍兴六年杨么李成憸佞一条纪绍兴二十四年秦勋登第事以少败众一条纪绍兴三十一年两淮失守事且有称髙宗庙号者则书当成于孝宗时年月殊不相应且语孟说一门语孟合称不似南宋初语所辨北辰不动一条与明陈士元论语类考之说同似乎曽见集注故有此说亦不似朱子以前语其天文歴数说谓今之浑天实盖天之法亦似欧逻巴书既入中国之语宋以前即推步之家未明此理无论儒生或近时好事者捃摭旧文益以所见伪为此帙托之宋人欤然但就其书而论则所言虽不尽精核亦时有可采如春秋行夏时一条谓以建子为周正月乃左氏之失不知左氏周人纪他事或失之诬至于本朝正朔则妇竖皆知左氏不容有误诗亡春秋作一条谓孔子所闻所见之世无诗不知株林夏南诗有姓名不能移之东迁前也召公不悦一条谓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召公尝北面而事之则误信明堂位之谬说左传其处者为刘氏一条疑邱明先知又疑其附会则未考此句为汉儒増入孔颕达正义已有明文然如解王用三驱引周官大司马立表为证解坤六五爻驳程传女娲武氏之非解说卦生蓍纠扬雄产蓍之误解系辞太极生两仪为生蓍之法引左传楚有句澨漳澨雍澨蓬澨诸地证三澨非水名解关雎为后妃求淑女引崔灵恩三礼义宗证缩酒用茅之义以及考究易之八法及六百七分之说推算绛县人甲子之类皆典核不茍于经义颇为有禆故与岳珂棠湖诗稿虽皆出自近日显有可疑而以其书可采亦姑并存之以资叅订焉...
10 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 陈士元撰。 四书拾遗五卷,孟子外书补证四卷。 林春溥撰。 论语孔注辨伪二卷。...
11 【明吕柟撰】 问辨录十卷 【明高拱撰】 论语类考二十卷 【明陈士元撰】 孟子杂记四卷 【明陈士元撰】 学庸正说三卷 ...
12   陈士元论语类考二十卷   万表论语心义   许孚远论语述三卷   李栻论语外编十卷   李材论语大意十二卷...
13   (臣)等谨案孟子杂记四卷明陈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钩解别着録自宋熙宁以前孟子仅列于儒家史记以孟子荀卿合传寥寥十数语于所厯邹滕任薛鲁宋之事略不一书至朱子纲目始于适魏至齐大书特书明圣贤之去就为不轻而体属编年不能详一人之始末明薛应旗撰四书人物考始采摭他书以为补传而应旗不长于考证舛漏甚多士元嗣辑此书第一卷叙孟子之事后三卷发明孟子之书名为传记实则经解居多其所援引于经类则取韩诗外传孔丛子之类于正史外则取通鉴纲目荀悦袁宏汉纪之类于诸子则取列子扬子说苑新书盐铁论之类于著述则取通志玉海之类若赵岐注义以尾生解不虞之誉以陈不瞻释求全之毁一切悠谬之谈槩加删薙亦颇为审慎与所作论语类考均为有禆于经义故今特附之四书类焉...
14   ◎论语类考孟子杂记(明陈士元)   是日北风劲寒,阅《论语类考》二十卷,《孟子杂记》四卷,皆明人应城陈士元心叔著。...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