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清净寂静,45.8984ms
0 宝女,法者则不可获,无有文学,而无言说,亦无辞,无色无见,亦无所趣,无言诲,亦无所教,无心意识,无有尘垢,无明无暗,不系属他,不系属自,无有高下,不切境界因缘,清净寂静,无有导首难知难觉,不可思议,不可思惟。...
1 “善男子,夫菩提者,清净寂静。 云行为净? 云何寂静? 净名为内,寂静名外。 内名眼空,空名无我、无有我所。...
2 一切诸法不可思惟,不作不行,清净寂静,无有尘垢亦无过失,毕竟清净如解脱性。 法界不坏无有分别,实性法性无有差别。...
3 尔时,不可说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佛菩提清净寂静,大静无垢,无闇大光,真实如尔,其性平等,微妙甚深无有觉观,远离诸垢不可宣说,无字无句,无有音声,广大无量,无有边际,离一切边不增不减,不前不却无有住止,无峻无平,无有无无,坚固无坏无我我所,无取无舍,无广无狭,无法无众生,无尽毕竟尽,不空空性,非处非非处,非心非作,非生非灭,如地、水、火、风无有边际不可度量,平等遍有无有障碍犹如虚空,非眼识界乃至非意识界,断一切有不可譬喻离一切喻,如一切佛真实知故非不是如。...
4 如是中道,世间智慧所不能见,不可宣说,不可显示,无有相貌,无色无处,无取无舍,清净寂静。 善男子,夫中道者,不可眼见,乃至不可触触,亦无至处亦世出世,不可宣说非多非少,故名中道。...
5 次复观色,色是无常,如痈、如疮、如毒、如箭,见无色常,清净寂静; 如是观已,色界结尽,得无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
6 次复观色,色是无常,如痈、如疮、如毒、如箭,见无色常,清净寂静; 如是观已,色界结尽,得无色处,是故名为先调伏心。...
7 清净寂静。 不可眼见。 乃至不可触。 亦无至处。 不在世间。 不出世间。 不可宣说。 非多非少。 非常非断。 非相非非相。...
8 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心识明利不可说也。 问曰行者未得三通。 云何知三世心。 答曰此是三昧之力类上四无量心其义可知。...
9 清净寂静。 如是观已。 色界结尽。 得无色处。 是故名为先调伏心。 次复观想。 即是无常。 痈疮毒箭。 如是观已。...
10 诸长者,一切诸法唯是假立,此中都无生者、老者、死者、尽者、起者,唯有永断诸趣,清净寂静可以归依。 如是,诸长者,若有不实分别,则有假立不正作意;...
11 于其所缘清净寂静唯观一色。 是名思惟已度。 如是乃至略境界。 当知善根渐增。 当知一切余方便善根亦如是。...
12 悉得内身清净寂静外身。 能为众生作智慧幢王。 照明一切。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肠肾肝肺善根回向众生。 令一切众生。...
13 清净寂静大明无翳。 菩萨摩诃萨住净心地。 具足成就无上善法光明善法。 光明善法者。 菩萨摩诃萨所行善法。...
14 是真清净寂静安乐。 是大梵者。 谓执梵王五取蕴果。 于诸真净寂乐中尊。 得自在者。 谓执梵王五取蕴果。 有最胜用统摄一切皆得自在。...
15   玄静曰:此篇以道德启动众人出火宅劳尘,到清净寂静微妙发乐境界。 所谓大莫之国,即希夷之乡; 无人之野,大定之境也。...
16 此菩萨戒具足,谓不缺戒、不穿戒、不杂戒、不分别戒、不悔戒、不毁戒、不热戒、善护戒、智赞戒、顺道戒、成就他法戒、护一切法戒、喜爱戒、不依一切有道生戒、安住奢摩他戒、随顺毗婆舍那戒、深法解脱戒、不退通戒、空无相无愿戒、清净寂静戒、说佛法僧戒、不舍一切众生戒、慈护心戒、大悲根戒、信清净戒、不分别威仪戒、头陀功德戒、福德田戒、毕竟净戒、不断如来种戒、护法种戒、见圣僧戒、善住菩提心戒、六波罗蜜住戒、修行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菩提八圣道戒、生一切菩提分法戒。...
17 明彼证法清净寂静故。 无菩提相义如向所说。 已说所观事分次起分者。 此中复有何义。 以三昧事讫故。 以说时至故。...
18 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无色界诸天。 受极寂静解脱之乐。 又由六种殊胜故。 苦乐殊胜应知。 一形量殊胜。 二柔软殊胜。...
19 离烦恼习,最为清净寂静无垢。 有烦恼者,其心散乱则异攀缘。 如来世尊无漏离垢,得一切法自在平等,常在三昧三摩跋提故。...
20 清净寂静无有导首,难知难觉,不可思惟,不思惟行,清净智者,乃能知之。 无受受者永断诸受,过于三世不灭无灭相,不生无生相,无有丰俭,无生无断,无增无减,无当有无已有,非修非见,非魔见非真实见,非相非非相,非一相而亦一相,非有屋宅远离屋宅,非近非远,非离非别,非缚非解,非有漏非无漏亦非相似,非苦非乐,非具足非不具足,非名非色,非著非脱,非破非完,虽非金刚不可坏相真实如尔,非近非远,无色无因,亦非顽嚚,非此非彼,非内非外,非自非他,非见非闻,非忆非忘,非识非知,非识境界非知境界。...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