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昔修羊公、穠丘子、東方朔、雀文子、商丘子,俱服此藥以辟穀,皆得仙也

昔修羊公、穠丘子、東方朔、雀文子、商丘子,俱服此藥以辟穀,皆得仙也。去三尸蟲方,出蘇仙內傳蕪荑,五兩。枸杞根,二兩。乾漆,四兩熬,此一件獨熬,候煙出。 右件三味搗合,細羅為散。辰旦,先喫飲食,以手三指捻藥末,以井花水和服之。五日三蟲自下,初時令人惆悵悲思,是蟲去之驗矣。 太清八瓊丹方丹砂,雄黃,空青,瑠璜,雲母,戎監,消石,雌黃。 右件八味准,飛鍊諸丹研煞,修理布置,一依四神丹法,並在《飛伏諸石經》中矣。 守庚申之日法存頭中有太上老君、泥丸真人二人,立共坐上,著遠遊冠子,服玄袍,坐於冥光帳中,下視口、目、耳、鼻清滌氣,謂之上一抱部之魂。心中有太上帝、絳宮真人二人,立共坐,著九陽冠,服丹南逸景之袍,坐於朱陵帳中,下視四體情狀,肝、脾、膽、腎,皆令清潔,如五色玉,謂之中一拘四肢之邪精。存臍內,有太黃老君,黃真人二人,載十靈之冠,服黃羅之袍,坐於黃錦帳中,下視脾腸之孔竅,皆令分明如素,謂之下一拘腸胃制骸魄。於是,三尸無從得動也。 太上真人口訣以春乙卯日、夏丙午日、秋庚申日、冬壬子日,冥目臥時,先搗朱砂、雄黃、雌黃三分等,細羅之,綿裹如棗大,以塞鼻中,此謂消三尸鍊七魄之道祕法,勿令有知者。明日日中時,以東流水浴畢,更整飾床席,三尸服新衣,洗除鼻中,及掃灑寢席床下,通令所止一室諍潔也。便安枕臥,閉氣握固良久,微呪曰:天道有常,改故易新。上帝吉日,沐浴為真。三氣消尸,朱黃合魂。寶鍊七魄,元與我親。 呪畢。此道是消鍊尸穢之上法,改真新形之要訣,四時唯各取一日為吉。趙先生曰:欲除三尸九蟲之法,常以月建之日夜半子時,密出庭中,正東向,平體正氣,叩齒三十通訖。舉頭小仰,即復下頭小俛,因咽液二七過。又雙前卻兩手二七過,前後卻授手為之竊。呪曰:南昌君五人,官將百二十人,為某除三尸伏尸,將某周遊天下,過度灾厄。語訖,徐徐左回,還臥行之,三尸消滅。若月中有重建者,為修之法,欲得齋戒獨住,不欲人雜錯務,令寂靜,勿使人知之,及六畜烏獸並無聲為妙。此法易行,無恍惚之患。又曰:欲除尸蟲之法,春月擇甲乙之日,夜視歲星所在,朝之再拜,正心窺呪曰:願東方明星,若扶我魂,接我魄,使我壽,如松相,千秋萬歲,長生不落。除我身中三尸九蟲,盡去消滅。常擇清淨地,常行之為善。此仁德樂生君,木剋土,所以除土尸。又法除三尸九蟲,常以月晦日月出時,東向禹步三,呪曰:諾皋諾皋者,喚聲如言號耳。月中有兔、蝦、,日中有蟲、三足烏,水中有蟲蛇與魚,土中有蟲蟻、螻蛄,腹中有蟲魷、白徒。凡三呪,正祕之。禹步法閉氣,先前左足,次前右足,以左足並右足,為三步也。 又法,常以寅日去手爪,午日去足甲,於十一月十六日燒為灰,服之。蔣先生曰:用五行紫文,常以朔望日日中時,臨目西向。臨者,目常閉而不開也。存兩目中出青氣,心中出赤氣,臍下出黃氣。於是三氣相達,以灌一身。須臾內外通徹,覺如火光之狀。良久,乃叩齒十四通,咽液十四過畢。此謂鍊形之道,除三尸之法也。久行之,則體有五香氣也。常以鷄嗚時漱,取醴泉咽之,凡三漱。戊上當起,徐徐定氣,勿與人言語也。 修行存想圖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竟《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太清中黄真经--》太清中黃真經經名:太清中黃真經。又名《中黃經》、《胎藏論》、《胎藏中黃經》。題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參校版本:一、《道藏輯要》本,收入該書尾集第一冊(簡稱輯要本)。二、《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十三。 太清中黃真經釋題《中黃經》亦曰《胎藏論》。《胎藏論》者,九仙君黃真人所集也。真人常觀察元黑,浩然凝結成質。育之以五藏,法五行以相應;明之以七竅,象七曜以昭晰。其識潛萌,其神布行。安魂帶魄,神足而生。形神相託,神形相成。口受外味以忘識,身受內役以喪精。神離形以散壞,形離神以去生。殊不知皮肉相應,筋骨乃成。肝合筋以外爪,心合脈以外色,脾合肉其外唇,肺合皮其外毛,腎合骨其外髮。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故聖人曰: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黑、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此蓋聖人之所重也。且夫一士專志,下學而上達;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遠。學而無至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然三蟲未去,子踐刻榛之田;當三蟲已亡,自達華胥之國。顯彰雲路,備述胎仙。知聖行之根源,辯仙官之尊位。至於霞衣羽服,玉館天廚,蓋為志士顯,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爾明徵。密此聖門,必登雲路。慎無傳於淺學,誓莫示於斯文!慢而折神,輕言損壽。若非志士,無得顯言。總一十八章,列成一卷,號日《胎藏中黃經》,皆以篇目相銜,文句相繼。義精於成道,言盡於養生,行顯意直,事具文切。食黑之理備載,歸天之道悉成。援筆錄章,列篇於後。 太清中黃真經卷上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