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又有 金刚经集注序

又有《金刚经集注序》、《金刚经注采序》、《莲池自知录序》,皆提唱二氏之说。亦颇尊崇李贽,称为卓吾老子。 盖明季士大夫所见大抵如斯,不但腾芳一人也。然腾芳留心经世,喜谈兵事,其《策倭安攘至计疏》及《进戚继光兵略》诸疏,犹非徒以狂禅纵论者矣。集无序跋,不知何人所编,据卷首《家传》,称其生平著作毁於峒寇,此本盖由掇拾而成,故十卷中多有录无书者,别以《补遗》一卷,刻於末云。 △《关中集》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余懋衡撰。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乃其巡按陕西时所作。凡论说、杂文,共七十八篇,所评古今人物,皆蹈袭陈言,至谓《封建井田为可行》,尤属拘迂之见。《自序》称,万历丁未,杜门请告,四阅月而成帙,中有《自嗤》一篇云:“穷年焚膏,不得一二;偶得一二,索纸书之;纸墨未乾,已规规失。”其大略可观矣。 △《绿滋馆稿》九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吴士奇撰。士奇有《史裁》,已著录。是集文八卷,诗一卷。其文虽不能步趋归、唐,而文从字顺,尚不蹈王、李赝古之习,惟韵语牵率颇甚。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长於史学,诗特馀艺,其殆然欤。 △《灵{艹谖}阁集》八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汤兆京撰。兆京字伯闳,宜兴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兆京廉正鲠直,佐孙丕扬掌察典,尤力持公议,为群小所嫉;然律身严正,虽屡遭排击,卒不能以一言污之。其制行甚高,诗文非所属意,亦皆不入格。 △《西楼集》十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邓原岳撰。原岳字汝高,闽县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明史文苑传》附载《郑善夫传》中。是集诗十卷,文八卷。卷首谢肇淛所作《小传》,谓原岳为诗,初学郑善夫,已又学七子,既而一意摹古,要以唐人为宗,末年益复宏肆。今阅其诗,功候颇为不浅,惟未免有摹拟之痕也。 △《繁露园集》二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董复亨撰。复亨字元仲,元城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外转布政司参政,未上而卒。是集凡文十七卷,诗五卷。复亨没后,其同里张铨序而刻之。其文喜剽掇词藻,如《广武郡理胡怀南治最承恩序》曰:“闲请所谓举业读之,其沈词怫悦,如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其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层云之峻;其涵绵邈而吐滂沛,又若风飞焱竖,若芳<蒙生>馥而青条森也。”割裂文赋,以入散体,古今有是格律耶?诗尤非所擅长矣。 △《袁中郎集》四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袁宏道撰.。宏道有《觞政》,已著录。其诗文所谓公安派也,盖明自三杨倡台阁之体,递相摹仿,日就庸肤。李梦阳、何景明起而变之,李攀龙、王世贞继而和之。前后七子,遂以仿汉摹唐,转移一代之风气,迨其末流,渐成伪体,涂泽字句,钩棘篇章,万喙一音,陈因生厌。於是公安“三袁”,又乘其弊而排抵之。三袁者一庶子宗道、一吏部郎中中道、一即宏道也。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於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然七子犹根於学问,三袁则惟恃聪明;学七子者不过赝古,学三袁者,乃至矜其小慧,破律而坏度,名为救七子之弊,而弊又甚焉。观於是集,亦足见文体迁流之故矣。 △《游燕集》二卷、《小草斋稿》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谢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录。《游燕集》二卷,为万历己丑肇淛公车北上时所作;《小草斋稿》一卷,则己丑还山后至辛卯复上公车时所作。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肇淛有《小草斋诗集》三十卷,《文集》二十八卷,又《续集》二卷。此二集乃集中之二种,非完帙也。 △《芙蓉馆集》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杨一葵撰。一葵字翘卿,漳浦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云南布政司。是集诗一卷,文一卷。诗格颇清,文则多应酬之作。首有蒋孟育《序》,称一葵先有《豫章集》及《画脂编》行世。今二书未见传本,其《自序》二篇,则在此集中云。 △《旭山集》十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明金忠士撰。忠士字元卿,宿松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是集诗止一卷,馀皆杂文,忠士历任边疆,所至皆有所建立,其施设颇见於集中。第六卷内《榆林、河套诸考》,条列颠末,述盛衰之势,备抚治之方,多可与史事相参核,盖皆得之阅历之实,故其言确凿可据。固不必其文词之工也。 △《石伯成诗稿》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石九奏撰。九奏字伯成,冀州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兵备副使,进右参政。其诗多学《才调集》,而风格未成。朱彝尊《明诗综》选入《春郊》一绝,阅其全稿,实无有过之者也。 △《水明楼集》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陈荐夫撰。荐夫名藻,以字行,更字幼儒,闽县人,万历甲午举人。朱彝尊《明诗综》作名邦藻。以集中行状考之,《明诗综》误衍一“邦”字也。是集诗九卷,诗馀一卷,赋及杂文四卷,考徐熥《晋安风雅》,自荐夫之曾祖煃、祖达、父辅之与其兄价夫,皆以诗名。其家学渊源,固有所自。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