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尸子    博物志

尸子    博物志道經    堪輿家勝覽    里至記卷之四山水表山     峰石     洞峪     嶺蟑崖     巖臺     門寨     園泉     池河     溪澗灣     井勒石    橋坊卷之五疆域表德部    郡州縣岱史第一卷圖考叔日:曷云乎圖考也?考泰山之形勝,而繪之為圖也。夫鴻濛始判,為物者萬,而惟流峙最大;為峙者萬,而惟嶽最大;為嶽者五,均之巍巍峻極,而惟岱最大。近則橫亙齊魯,跨引江淮;遠則雄峙九絃,霖雨四海,豈非華夷之巨觀,古今之崇鎮乎。顧欲以方寸赫號,總擘全勝,抑何難也。然自古考方辨域,必取諸圖,不然則周覽不能窮其勝,載籍不能紀其詳,即有高雅之士興起外游之想,曷從而觀焉。是用逮古證今,圖諸簡端。圖泰山,握坤軸也,而先之以星野,繫乾象也,圖嶽廟,以神所棲也,圖碧霞官,以世所崇奉也,圖周明堂,以帝王致治之蹟也,而附之以五嶽真形,則以泰山五嶽之宗,宜統會其勝也。維嶽降神,實生孔子,萬世宗之如泰山喬嶽,圖其廟而崇祀之,以表聖蹟重山靈也。夫天開圖畫,地湧丹青,豈人力哉?維玆繪事肖厥化工,俾世之觀覽者一披卷而對越介丘,恍乎明神陸降,勿勿乎欲其享之,則又非特豁目惠心,供勝游之適云爾。 岱史第二卷星野考叔曰:曷考乎星野也?考泰山之分野,而擊之於分星也,謂其上應天象也。夫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在天二十八舍,在地十二州,各有所主,即一丘一阜,懸象列宿。蚓夫崧高維嶽,峻極於天,而泰山尤群嶽之宗,其昭回法象,豈不鉅麗?自保章氏失職,久遠郡國,廢置代遷,千百年來,譚星野者,或以泰山主心,房氏,或主婁、胃,或主虛、危,其言欐欐洋洋,靡所適從。然載籍雖博,猶考信於往古,古天文,角、亢之分野,主{充。而《禹貢》徐兗之域,泰山固隸兗也,主角何疑焉?旨哉?僧一行其言之也,曰: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終始,則分野可知。而《通志》云:山束當山河之會,得升降之中,泰山介乎其間,此千載通論也。玆備籍諸史,以埃閎覽博物之君子折衷焉。 《史記□天文書》曰:角、亢、氏,兗州;.房心豫、州;虛、危青州;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 《正義》曰:束方角、亢、氏、房、心、尾、箕,角、亢,鄭之分野,一充州,氏、房、心,宋之分野,豫州;箕、尾,燕之分野,幽州。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斗、女昊越之分野,揚州;女、虛,齊之分野,青州;危、室、壁,衛之分野,並州。 《前漢□天文書》曰:角、亢、氏,沆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虛、危,青州。丙丁江淮海岱一日甲齊申齊酉魯。 《前漢□地理志》曰: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束有奮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束;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魏太史令陳卓曰:泰山,角六度。 《晉□天文志》曰:泰山,入角十二度。 《唐□天文志》曰:降婁、玄楊其神主於岱宗,歲星位焉。女、虛、危,在子齊分野,女、虛、危,玄楊也,循岱嶽眾山之陰,其地得陬訾之下流,其象著為天津,絕雲漢之陽,凡司人之星與群臣之錄,皆主虛危。奎、婁在戍,魯分野,奎婁,降婁也,循岱嶽眾山之陽,在陬訾下流,婁胃之墟。 《宋□天文志》曰:束方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其神為青帝,司春,司木,司泰山。 《宋中興天文志》:王奕曰:泰山,入角十二度。馬端臨象緯州郡,踱次並同。 《天原發微》曰:天下山分為四條,上應二十八宿,負海,貨殖所阜之國。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為三齊;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為鄒魯,此負海之國也。 《通志》曰:山束自南正達於西,正得雲漢升氣;自北正達於束,正得雲漢降氣;則山束其當山河之會,而得升降之中乎。 汪子卿曰:按《山東通志》引《晉書》言:循岱嶽眾山之陰,主虛危,循岱嶽眾山之陽,主婁胃。引《唐書》言:濟陰齊魯,主心、房、氏。蓋我朝清類分野,據二書之說,以定星野之次,而《通志》因之。夫以心、房、氏言岱,猶為近之。乃若虛、危,北宿也;婁、胃、西宿也;而可以東方言耶?又按古天文圖書:降婁,魯分也,玄野則昊越揚州之次也。歲星十二歲周天,非有定位,而《唐志》云云,圖復云云,要亦所謂其神主岱,而非踱次之謂邪。夫王者齊政,本於璿璣,不可不知,而亦不易知也。故今志以王奕、馬端臨為正,而餘則傳疑,以俟夫明於占步者。 岱史第三卷形勝考叔曰:曷考乎形勝也?考古今之誦說乎泰山者也。夫自有天地以來,形勝無如泰山,故自有書契以來,誦說形勝者亦無如泰山,乃其始經見則《虞典》,岱宗兩言。有夫《虞典》,凡嶽皆以方位言,惟泰山不言方位,而言岱,不言嶽而言宗,固謂夫出震配乾,萬物始代,儲坤蟠亙,五嶽推宗,其形勝甲於普天之下無兩也。嗣是而《詩》稱魯詹,《禮》稱兗鎮,《爾雅》稱東嶽,則槃其一方所推重而極言耳。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