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64-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光明玄云。至理可尊。名曰法宝。论曰。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为诸众生类。随缘立异字。如金体一似器用殊。镮钏顺人之好别。瓶盆随时之应殊。虽千化以暂分。而一性以不变。故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也。 达摩。此翻为法。唐明[泳-永+(虍-七+(一/八/八/目))]云。契之于心。然后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乃遮诠表诠。天台明法。广有八种。一教。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略言三义。谓教行理。如阐义云以约修行始终三义收尽。谓依教修行。行成契理。若以位分。约教属名字位。人禀教生解故。约行属观行相似。依解修行故。约理在初住。分证本理故。然于约行复须从容。若论造修。犹居名字。的取行成方名观行。凡当辨位须知此旨。若约能诠所诠。但明教理。二教论曰。教者何也。诠理之谓也。理者何也。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得同。理若必同。教宁得异。筌不期鱼。蹄不为兔。将谓名乎。妙乐云。教有二种。诠理之教无二。表行之教自分。诠理之教者。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表行之教者。只由忘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青龙疏云。有教行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无证名像法。像者似也。但有于教。而无行证。名为末法。行事钞云。显理之教。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二谓行教。(亦名制教)虽局于内众。大乘入楞伽云。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妙乐云。所诠无外。故名法界。贤首云。依生圣法。故云法界。清凉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忘念。而有差别。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则立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反本还源。发真成圣。故有四种出世圣法。普门玄云。世者为三。一五阴。二众生。三国土(云云)。世是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乃至依报。隔别不同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法界。各有十法。所谓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相有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生法。四圣是解因缘法(云云)。是诸因缘法。即是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性。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崇德广业。不倦终之(昔住大觉有王仁林垂访问曰。佛道觉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菩提。肇师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后代诸师皆译为道。以大论翻为佛道故。今问。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则儒宗仁义为道。庄子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则道家以虚无为道。今释氏宗以何为道。答曰。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为道。心乃自性清净心也。其体湛寂。其性灵照。无名无相。绝有绝无。心不能思。口不能议。褒美称为第一义谛。或者问曰。如净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而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师云。无为之道。岂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境界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净名中却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释云。今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源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如勤求水不得离冰。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故华严云。若能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随妄念。能于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故华严云。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心智发能为佛母。号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如用此智修习万行。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华云。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由道是心。其性虚通遍一切法无非是道。如金色女问文殊云。何谓为道。答曰。汝则为道。又喜根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今问淫事秽污。佛道清净。安指秽事名为净道。答观淫怒痴相同水月。了染净体。性如虚空。遇顺无著。逢违不嗔。于恶境界。得解脱门。乃行非道通达佛道。是名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若起凡见。成地狱业。如热金圆取必烧手。如是无为。名道人也。 阿婆磨。大论翻云无等等。佛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全与佛相似。故名无等等。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名解脱知见无减(云云)。问曰。解脱知见者但言知何以复言见。答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坚。复次若但说知。则不摄一切慧。如阿毗昙所说。慧有三种。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若说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则具足。 阿惟颜。应法师引十地经谓一生补处。 阿鞞跋致。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腻地。此云依。法华疏云。利物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忍辱为基。济他以忘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名为法师。垂裕记云。皆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可为人天依止。依者凭也。于佛灭后。凭此四人。取解故也。涅槃四依品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初依示为小乘内凡像。故经云。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二依示为须陀洹像。三依示为斯陀含阿那含像。四依示为阿罗汉像。智者云。涅槃四依。义通别圆。若作别义者。如古师云。地前名初依。登地至三地。名须陀洹。五地名斯陀含。是第二依。七地名阿那含。是第三依。八地至十地名阿罗汉。是第四依。若作圆义者。准望别教。以住前为初依。十住为三依。又始终判者。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为二依。行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四果配位。例别可见。此人四依。二行四依。律明粪扫衣。长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行上根利器所依止故。三法四依。涅槃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摩诃衍。大论云。摩诃此含三义。谓大多胜。衍是乘也。胜鬘云。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出世间善法。世尊阿耨大池出四大河。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云云) 陀罗尼。大论秦言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时。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翻遮持。辅行云。体遮三惑。性持三智。熏闻云。遮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此从慧性立名。阐义云。然则陀罗尼既是梵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见秘密不翻。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即持善义。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持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二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以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着。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陀罗尼。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法音方便陀罗尼。净名疏释云。旋者转也。转假入空。得证真谛。百千万亿者。即是从空入假。旋转分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 萨怛多般怛罗。资中曰。相传云是白伞盖。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 苏卢都诃。此云梵音决定。毗婆尸佛。说此一咒。治一万八千种病。 胡苏多。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式弃佛所说咒。 蜜奢兜。此云金鼓。随叶佛所说咒。四拘留秦佛说金刚憧咒。五拘那含牟尼佛说名声振十方咒。六迦葉佛说拯济群生咒。七释迦世尊说金光照辉咒。 阿牟伽皤赊。此云不空罥索。 咀儞也他。或呾侄他。此翻所谓。 娑婆诃。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萨婆若多。般舟名萨云若。大论云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大品云。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经曰。欲以一切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 尔焰。或名尔炎。此云所知。又云应知。又云境界。问如大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华严安云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答由此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焰海。故楞伽经第一曰。智尔焰得向。此乃全由其境。以成其智名智业中。 多伽梢。或多伽罗。此翻根智。维摩云。智度菩萨母。净名疏云。智度即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故。如母能生。实智亦名如理智。正观真谛如理而知则无颠倒。摄论云。顺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亦名正智。又名真智。又名根本智。 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维摩云。方便以为父。肇师云。方便即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净名疏云。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如父能营求长成。所言权智亦名如量智。遍观俗谛。如事数量则摄一切。十八空论云。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亦名遍智。又名俗智。又名后得智。佛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言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又如理智是清净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又如理智。即一心之体为因。如量智即一心之用为果。二教论云。释氏之教。理富权实。有余不了称之为权。无余了义。号之为实。由此权实二智。而设权实二教也。北山云。真道焉可以修身。权道焉可以御化。真道不可以暂废。故混而不滓。权道不可以久立。故舍而合道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