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旧杂譬喻经卷下

(三五) 佛为诸弟子说经。时有射猎人担弩。及负十余死鸟。过往观佛。其意精锐。愿闻说经心欲听受。佛则止不为说之。猎人退去。便言。若我作佛。必普遍为人说道。无所违逆。阿难问佛。此人撰情欲听典教。何以逆之。佛言。此人是大菩萨。立心深固。昔为国王于众婇女意不平均。不见幸者共鸩杀王。王生射猎家。诸婇女皆堕鸟兽中。今毕其罪。后又成就。若为说经恐其意惧堕罗汉道故不为说耳。 (三六) 昔佛寺中有金釜。以烹五味供给道人。时有凡人入观见金釜。欲盗取之无所因。诈作沙门。被服入众僧中。闻上座论经说。诸罪福生死证要。影向之报不可得离之证。盗人意中开悟怀惭悔。撰情专心则见道迹。思惟所由。釜是我师。特先礼釜绕之三匝。为众沙门具自道说。夫觉悟各有所因。心专一者莫不见谛也。 (三七) 昔阿那律已得罗汉。众比丘中颜容端正有似女人。时独行草中。有轻薄年少。见之谓是女人。邪性泆动欲干犯之。知是男子自视其形变成女人。惭愧郁毒自放深山。遂不敢归经踰数年。其家妻子生不知处。谓已死亡悲号无宁。阿那律行分卫往至其家。妇人涕泣自说其夫不归。乞丐福力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应。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与相见。此人便悔过自责其身。还成男子。遂得还归家室相见。凡得道人不可以恶向之。反受其殃也。 (三八) 昔有比丘。于空闲树下坐行道意。树上有一猕猴。见比丘食下住其边。比丘以余饭与之。猕猴得食辄行取水以给澡洗。如是连月。后日食忽忘不留饭。猕猴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树悉裂败之。比丘忿。此畜生。以杖捶误中堕地猕猴即死。数猕猴并来噪欢。共舆死猕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以。则合会诸比丘。推问其意。此比丘具说其实。于是造教。自从今日比丘每食。皆当割省留余以施蠕动。不得尽之。檀越丐饭由此为始也。 (三九) 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竭不能自致有食之地。时有大鹄集住其边。鳖从求哀乞相济度。鹄啄衔之飞过都邑上。鳖不默声问。此何等如是不止。鹄便应之之应口开。鳖乃堕地。人得屠裂食之。夫人愚顽无虑。不谨口舌其譬如是也。 昔有沙门。令兄人剃头。剃头已头面着地作礼言。愿令我后世心意净洁智慧如道人。道人言。令卿得慧胜我。其人作礼而去。后命尽生忉利天上。天上寿尽来下生大姓家作子。后得作沙门。智慧得见道道。迹此至意所致也。 (四○) 昔有梵志国王丐。王欲出猎。令梵志止殿上。须我方还。乃出猎追从逐禽兽。与臣下相失。到山谷中与鬼相逢。鬼欲啖之。王曰听我言。朝来于城门中。逢一道人从我丐。我言止殿上待还。今乞暂还。与此道人物已。当来就卿受啖。鬼言。今欲啖汝。汝宁肯来还。王言。善哉诚无信者。我当念此道人耶。鬼则放王。王还宫出物与道人。以国付太子。王还就鬼。鬼见王来感其至诚。礼谢不敢食也。师曰。王以一诚全命济国。何况贤者奉持五戒。布施至意其福无量也。 (四一) 昔阿育王常好布施饭食沙门。令太子自斟酌供具。太子默恚言。我作王时。悉当杀诸道人。道人心知太子嗔恚。谓太子言。我不久在世间。太子惊曰。道人明乃尔。知我心意。即反念。我作王时。当供养道人胜我父。心遂和则去恶就善。道人言。比卿作王时。我生天上已。太子曰。圣哉沙门。后作国王。以五戒十善为国政。遂致隆平矣。 (四二) 昔有四姓取两妇。大妇日日以好饭供养沙门。沙门日往取饭。小妇患毒之。明日沙门复来。小妇则出取钵。以不净着钵中。以饭置上授还沙门。沙门持去。于山中适欲饭。见不净则澡洗钵。后不敢复往。小妇口中及身体则俱臭。人见皆走避。后寿终堕沸屎地狱。如是展转三恶道数千万岁。罪毕得为人。常思欲食大便不得腹中绞痛。后为人妇。夜起盗食大便。如是数数。夫怪之便往寻视。见妇食屎。此宿命行所致也。 人有四难得成。一者塔。二者招提僧舍。三者饭比丘僧。四者出家作沙门。是四事以立其福无量。所以者何。三界时有耳。已得作人复有财产。能拔悭贪之本。应时施惠功业纯立。是亦难得。谁能知此福者。唯佛耳。 佛言。比丘不以饭食转相呼为亲道。唯以经法转相教诫为亲耳。比丘以饮食美味转相贡施。见世于比丘善名。后世无所应。于佛得恶论。何以故。外行家见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美饭食好衣转相施耳。谁教者是佛也。于佛得恶论。比丘以经戒道法转相请乃为大亲厚耳。何以故。外行家见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经戒道法转相施耳。无他相与。于比丘现世得善名。后世得解脱。于佛有善论。何以言之。佛是比丘师。教弟子但以经道。是故不必以饭食为惠也。但以善言转相施上耳。 佛言。比丘当知足。何等为当知足。谓趣求一衣一食。常在经行念不念。外求能止不乱意。是为知足。亦不当知足计。所谓经戒逮得四禅及四空定须陀洹斯陀含。未可计知足也。如是为不当计足矣。 (四三) 有比丘分卫道住。促迫卒失小便。行人见之。皆共讥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而此比丘立住失小便。甚可笑也。时有外行尼揵种。见人讥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犍种裸身而行。都无问者。佛弟子住小便。而人皆共笑之。如是者我曹师为无法则。故人不笑耳。将独佛弟子法清净有礼仪。易为论议故。便自归佛所作沙门。即得须陀洹。比丘譬如师子众兽中王。人中师所语当用法。行步坐起当有威仪。为人法则不得自轻。自轻自毁以辱先贤也。 天王释及第一四天王。十五日三视天下。谁持戒者。见持戒者天即欢喜。时以十五日。天王释在正殿坐处。自念言。天下若十五日三斋者。寿终可得吾位矣。边诸天大惊言。但十五日三斋。乃得如释处。有比丘已得阿罗汉。即知释心念。白佛言。宁能审如释语不。佛言。释语不可信为不谛说。何以故。十五日三斋精进者。可得度世。何为释处。如是为不谛说为未足信。谁能知斋福者。唯佛耳。 (四四) 海中有大龙。龙欲雨阎浮利地。恐地无当此水者。龙意念。地无当我雨者。还自海中雨耳。佛慧弟子威德甚大。欲以施外行九十六种道家。恐无能堪者。是故佛弟子展转自相惠耳。譬如龙自还雨海中也。 (四五)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小不妻娶。无淫泆之情。处深山无人之处。以茅为庐蓬蒿为席。以水果蓏为食饭。不积财宝。国王娉之不往。意静处无为。于山中数千余岁。日与禽兽相娱乐。有四兽。一名狐。二名猕猴。三者獭。四者兔。此四兽日于道人所听经说戒。如是积久。食诸果蓏皆悉讫尽。后道人意欲使徙去。此四兽大愁忧不乐。共议言。我曹各行求索供养道人。猕猴去至他山中。取甘果来以上道人。愿心莫去。狐亦复行化作人。求食得一囊饭麨来。以上道人。可给一月粮。愿止留。獭亦复入水取大鱼来。以上道人。给一月粮。愿莫去也。兔自思念。我当用何等供养道人耶。自念。当持身供养耳。便行取樵以然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为兔最小薄。能请入火中作炙。以身上道人。可给一日粮。兔便自投火中。火为不然。道人见兔感其仁义。伤哀之则自止留。佛言。时梵志者提和竭佛是。时兔者我身是。猕猴者舍利弗是。狐者阿难是。獭者目揵连是也。 (四六) 昔有五道人俱行道。逢雨雪过一神寺中宿。舍中有鬼神形像。国人吏民所奉事者。四人言。今夕大寒可取是木人烧之用炊。一人言。此是人所事不可取。便置不破。此室中鬼常啖人。自相与语言。正当啖彼一人。是一人畏我。余四人恶不可犯。其可止不敢破像者。夜闻鬼语起呼伴。何不取破此像用炊乎。便取烧之。啖人鬼便奔走。夫人学道常当坚心意。不可怯弱令鬼神得人便也。 (四七) 昔有国王弃国行作沙门。于山中精思。草茅为屋蓬蒿为席。自谓得志。大笑言快哉。边道人问之。卿快乐今独坐山中学道。将有何乐耶。沙门言。我作王时所忧念多。或恐邻王夺我国。恐人劫取我财物。或恐我为人所贪利。常畏臣下利我财宝反逆无时。今我作沙门。人无贪利我者。快不可言。以是故言快耳。 (四八) 昔有国王大好道德。常行绕塔百匝未竟边国王来攻欲夺其国。傍臣大恐怖。即行白王言。有兵来至。唯大王置斯旋塔。还为权虑以攘重寇。王言。听使兵来我终不止。心意如故绕塔未竟兵散罢去。夫人有一心定意。无所不消也。 (四九) 昔有国王行。常过佛为作礼。不避泥雨。傍臣患之。自相与语。王作意何以烦碎乃尔。王耳闻之。王还宫敕臣下。行求百兽头及人头一枚来。臣下白王言。已具王令于市卖之皆售人头不售。臣下白言。卖百兽头皆售。此人头臭烂初无买者。王语傍臣。汝曹不解耳。秘前者过佛所为佛作礼。汝曹言。王意烦碎。欲知我头者如此。死人头不洁净。当以求福可得上天。汝曹愚痴不知反言烦乎。傍臣言。实如大王所说。叩头谢过。臣等愚不及。王后复出。臣等皆下马为佛作礼。以王为法也。 (五○) 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辄下车为沙门作礼。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也。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耳不下也。 (五一) 昔有人死已后。魂神还自摩娑其故骨。边人问之。汝已死何为复用摩娑枯骨。神言此是我故身。身不杀生不盗窃。不他淫两舌恶骂妄言绮语。不嫉妒不嗔恚不痴。死后得生天上。所愿自然快乐无极。是故爱重之也。 (五二) 昔外国有沙门。于山中行道。有鬼变化作无头人。来到沙门前。报言。无头痛之患。目所以视色。耳以听声。鼻以知香。口以受味。了无头何一快乎。鬼复没去复化无身。但有手足。沙门言。无身者不知痛痒。无五藏了不知病何一快乎。鬼复没去。更作无手足人。从一面车转轮来至沙门。道人言。大快无有手足。不能行取他财物。何其快哉。鬼言。沙门守一心不动。鬼便化作端正男子来头面着道人足言。道人持意坚乃如是。今道人所学但成不久。头面着足恭敬而去也。 (五三) 昔沙门于山中行道。里衣解堕地。便左右顾视。徐牵衣衣之。山神出谓道人。此间亦无人民衣堕地。何为匍匐着衣。沙门言。山神见我。我亦复自见上。日月诸天见我。于义不可身露。无有惭愧非佛弟子也。 (五四)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