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16-赞论品第十五

应习此论。所以者何。学习此论得智人法。如经中说。世有二人。一谓智人。一谓愚人。若不善分别阴界诸入十二因缘因果等法是名愚人。若善分别阴界入等是名智人。今此论中正分别解阴界入等。故因此论得智人法。是以应学。又习此论故不名凡夫。又有二人。一是凡夫。一非凡夫。如说虽剃须发被服法衣受佛威仪。犹远佛法以不成就信等根故。若能成就信等根者虽处居家不名凡夫。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入僧威仪不入僧数。有在僧数非僧威仪。有入僧威仪亦入僧数。有非僧威仪亦非僧数。初名出家凡夫。次名在家圣人。三名出家圣人。四名在家凡夫。以此故知。离信等根则不入僧数。是故当为信等诸根勤行精进。欲得信等。当于佛法听受诵读如说修行。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从此论得二种利。自利利他。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能自利不能利他有能利他不能自利。有能俱利。有俱不利。若能自具戒等功德不能令他住戒等中是名自利。如是四种。若人虽能自利令他施等得大果故亦名利他。此中佛意不说此利。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如经中说为人说法得五种利。此中佛意亦不说此。此中但说最第一利。谓如说行得尽诸漏。是故说法能利他人。以兼利故名人中最。犹众味中之醍醐也。复次是人今处明中。后亦入明。世间众生。多从冥入冥。从明入冥。若少行佛法。是人亦能从冥入明。从明入明。所以者何。行布施等不能得如听佛法利。若少听佛语能得达慧。破诸衰恼获无量利。如经中说。有四种人。有从冥入冥。从冥入明。从明入明。从明入冥。又四种人。有顺流者。有逆流者。有中住者。有得度者。若人一心听佛法者。是人即能除灭五盖修七觉意。是故此人截生死流名逆流者。亦名为住。亦名得度。复有四种人。有常没者。有暂出还没者。有出观者。有得度者。若不能生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没。或生世间信等功德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是名暂出还没。起随顺泥洹信等功德分别善恶。是名出观。具足修习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若人能解佛法正义终不常没。设复暂退亦不永失。又此人名为修功德者。若人不修身戒心慧作少恶业亦堕恶道。若人修集身戒心慧。虽多为恶不堕恶道。修身者。以闻慧修身受心法。以修身故渐次能生戒定慧品能灭诸业。灭诸业故生死亦灭。又经中说有四种人。有结使利而不深。有深而不利。有亦深亦利。有不深不利。初名有增上结。时时而来。次名若软中结常来在心。三名若增上结常来在心。四名若软中结有时而来。若人得闻佛法正论。断二种结深而利者。又解佛法义。既不自恼亦不恼他。外道持戒即自恼身。若堕邪见即恼他人。谓无罪福业果报故。若行布施。亦是自恼亦名恼他。如天祠中多杀牛羊。若解佛法义者但为得利。不自恼身亦不恼他。如得禅定行慈悲者。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习此论者名可与言。解正义故。如经中说。若论议时。应当分别是可与言。是不可与言。若人不住智者法中处非处中若分别中及道中者。是人皆名不可与言。与此相违名可与言。不住智者法中者。论者以正智慧善解义趣。然后执用。此人不知。是故不执。如尼延子等自言我师是可信人但随其语。不住处非处者。不住用因中。诸外道等于二种因共因异因。若他说共因答以异因。他说异因答以共因。不住如是二种因中。不住分别中者不住譬喻中。不住道中者不住论道中。如说论者莫出恶言勿舍义宗。但说实利方便劝诲令得解悟自心欢喜名圣语法。是中若人正知佛法论者乃可与言。非余 也。又不可与言者。有应定答问以不定答。应分别答问以不分别答。应反质答问以不反质答。有应置答问而不置答。与此相违名可与言。应定答问者唯有一因。如佛世尊。世间无等。如此比也。应分别答问者。更有因缘。如死相续等。应反质答问者。如有人问还问令答。应置答问者。若法无实体但有假名。若问此法为一为异常无常等。是不答义唯解佛法者乃能知耳。是故应习此佛法论。又有三种人。正定、邪定、不定。正定者。必入泥洹。邪定者必不入泥洹。余名不定。若人能解佛法义者必入正定。又有四种人。纯罪多罪少罪无罪。纯罪者若人但有不善无一善法。多罪者多恶少善。少罪者多善少恶。无罪者但有善法无有不善。若人能解佛法正义。必入二种少罪无罪。又若人解佛法义。则受苦有量。以必当得至涅槃故。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