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7-善见毗婆沙律卷第四

尔时塔园中摩哂陀。与比丘一千人俱。敷摩哂陀坐具南向坐。又敷大德阿摽叉北向坐。大德摩哂陀。请阿摽叉为法师。阿摽叉仍依往昔大德优波离无异。摩哂陀。与大僧六十八人围绕法座。王弟比丘。名末多婆耶。与五百比丘俱欲学律藏。悉围绕阿摽叉高座。余诸比丘。与王各次第而坐。于是大德阿摽叉。即便为说。尔时佛住毗兰若那邻罗宾洲曼陀罗树下说律叙。说已于虚空中天大叫称。善哉善哉。非时而雷电霹雳。地即大动种种神变。于是大德阿摽叉及摩哂陀。与爱尽六十人俱。复有六万比丘围绕。于塔园寺中说如来功德。如来哀愍众生三业不善。是故说毗尼藏。以制伏身口意业。如来在世为声闻弟子说律藏竟。然后入无余涅槃。尔时众中。而说偈言。 一切别众住  大德六十八 共知律藏事  法王声闻众 爱尽得自在  神通三达智 以无上智慧  教化师子王 光照师子国  周遍无不睹 譬如大火聚  薪尽入涅槃 诸大德涅槃后。诸弟子眷属。名帝须达多迦罗须末那毗伽修摩那。此是大德阿摽叉弟子。如是师师相承展转至今。是故第三集众。众中而问。谁将律藏至师子国。答是摩哂陀。摩哂陀之后阿摽叉。阿摽叉弟子。如是次第受持。譬如白琉璃器盛水。内外明彻水无漏落。诸大德持律藏。亦复如是乃至于今。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学毗尼藏。何以故。有饶益行者故。何谓饶益。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何以故。与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学威仪。依止律藏自身持戒。能断他疑。若入僧中无所畏惧。若有犯罪依律结判。令法久住。诸法师言。佛语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谓为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断他疑。三者入僧无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住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因根故摄领诸法。法师曰。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厌污。因厌污故。而得离欲。因离欲故。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智。次第得入涅槃。为欲言故。为欲说故。为依止故。为欲闻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脱智。是故殷勤当学毗尼。此是毗尼处说根本法师曰。而说偈言。 若人时何故受持  若人将耶若处住 已说此次第今说。 此是偈义。今当说律外序也。 尔时为初义非一种。我今当演毗尼义。是故律中说。尔时佛住毗兰若。初义者。尔时尊者舍利弗从三昧起请佛结戒。是时佛住毗兰若。尔时者。发起义。是时者。即说其事。何以故。如律所说。尔时须提那与故二作不净故。是时佛因须提那故。为声闻结戒。此是初义。尔时檀尼咤比丘偷王材。是时佛于王舍城结戒亦如是。尔时者。亦是发起义。亦是因义。佛婆伽婆后当解。住者。行立坐卧。毗兰若者。是国名也。那邻罗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树故而号之。宾洲曼陀罗者。此是练木树也。树下者。日当中阴所覆处是也。又言。无风时叶落堕地处是。问曰。如来何以在此树下住。答曰。此树郁茂林中第一。去城不远往来便易。问曰。如来住毗兰若。复言住在树下。如来不应二处住。答言。勿作此难。毗兰若者。往来处也。树下者。即是住处。问曰。优波离何以说毗兰若。答曰。哀愍白衣故。问曰。何以树下住。答曰。为诸弟子顺出家法除贪欲故。问曰。何以依近于国。答曰。为四大故。问曰。前句者。为说法故。后句者。如来欲入静故。前句者。慈悲所牵。后句者。从苦入乐故。前句者。为安乐众生故后句者。自安乐身故。前句者。布施法与众生故。后句者。自除圣利满足。前句者。为众生作桥梁故。后句。为诸天人故。前句者。同众生故。后句者。不与众生同故。前句者。唯佛一人三界独尊。众生因佛故。得大安乐。是谓为一。后句者。因佛生在林中乐树下故。法师曰。此义甚广我今略说。与大比丘僧俱者。大者。因小有大故。所以比丘僧功德极大名为大。复有大义。最小者得须陀洹道故。复有大义。五百大众集故。僧者。等戒等见等智等众。是为僧也。俱者。共在一处。五百比丘者。五百数也。毗兰若婆罗门者。生于毗兰若国。因国号之。婆罗门者净行也。又复婆罗者。知外道围陀书。门者闻也。佛经言婆罗门者。能除烦恼。门者听也。声彻于耳。因他语故而知法。沙门瞿昙者。灭恶法也。瞿昙者。婆罗门以姓唤故。释迦种子者。释迦种者。指示大姓。离释种出家。此是演发心信乐出家也。或有负债出家。或有失国出家。或有贫穷出家。或有避王使出家。如来不如此出家。如是好名闻者。如是足句也。好者。与众善会复言最上。名闻者。赞叹受名。又言令他知之。婆伽者。此是初如来十号。令众生信心于佛。是故法师演出如来功德。阿罗者。是三界车辐。汉者。打坏三界车辐。所以如来打坏三界车辐。故名阿罗汉也。又言。阿罗者杀贼。所以如来杀烦恼贼。故名阿罗汉。又言。阿罗者。一切恶业。汉者。远住三界为车。无明爱缘行者为辐。老死者为辋。受生者为毂。诸烦恼者为轴。无始世界流转不住。佛于菩提树下。以戒为平地。以精进为脚足至心为手。智慧为斧。斫断三界车辐。又言。无始世界者为车。无明为毂。老死为辋。十恶为辐。何以故。不知苦法。若生欲界。因无明故造作三业。若生色界。造作色界业。若生无色界。造作无色界业。于欲界中。缘无明故受识。色界中亦尔。于无色界中。无明缘也。又于欲界中名色。欲界中六入缘无明。欲界中名色。色界中三入。缘于无色界中无明。色界中一入。缘于欲界中六入。欲界中六触。缘于色界中三入。色界中三触。缘于无色界中一入。无色界中一受。缘于欲界中六触。欲界六乐。缘于色界中三触。色界中三乐。缘于无色中一触。无色中一乐。缘于欲界中六乐。欲界六乐者。生六爱。缘于色界中三乐。色界中三爱。缘于无色界中一乐。无色界中一爱。缘处处爱。生于生中。若人于五 中。我欲行欲自受欲故。身口意不善行具足者。即入地狱。于地狱中。因业故。受生受生。此是业生也。因业生五阴。次五阴老。老者熟。坏五阴者。谓之死也。于三界中我欲。于天上行欲。起立善行。或忍辱因善行故。得生天上。此是因善业故。而复生。有一人。我欲受梵天乐。因乐受故。忆念四法。何谓为四。慈悲喜舍心。忆已具足。得生梵天。于梵天中。生因业故。此是业生。复有一人。我欲生无色界。我次生非想非非想天。恒自入禅思惟。即生此处。此是因业得生。余者次第汝自当知。过去当来二世。皆从无明缘行。我今略说。余汝自广说。无明缘行。此是一品。六识名色六入六触六乐。此是一品。爱取生。此是一品。有老死。此是一品。前品者。过去世也。中二品者。现在世。后品者老死。此是当来世也。取无明缘行者。连得爱受。此不得相离。此五法过去世也。中品六入为初。此是果报。若取爱受者。连得无明。此五法今业生也。有老死者。一切五法。余者六识。为初后悉入。此是当来世生。若分别说者。有二十四种。缘行六识。此二者中间为一品。受爱于二中间为一品。生有者于二中间为一品。合有三品四段。因品故。生二十种本起因缘。如来已见观度。真实知故。以真实智。名为实知。见者。何谓为见。见者达故。名为见也。观者何谓为观。遍知一切。故名为观。以知观见度。如来真实知已。生厌患想。便生离心欲得度脱。先坏三界车轴故。名为阿罗汉。又罗汉名者是应供。问曰。何谓名为应供。受人天供养故。名为应供。昔有梵王。以宝大如须弥供养如来。是故名为应供。尔时世间大王。瓶沙王拘沙罗王等。复种种供养。是名应供。佛涅槃后阎浮利大王。名阿育。复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复大种种布施。是名应供。余诸大众供养者不可称计。又言。阿罗汉者。罗汉者覆藏义。阿者无也。名无覆藏。何谓无覆藏。譬如世人作罪恒自覆藏。如来于中永无故。名无覆藏。三藐三佛陀者善知一切法故。名三藐三佛陀。言佛陀者。法应知而知。法应弃者而弃。应出者而出。是名佛陀。又言。佛陀复有别义。何者。以慧眼若见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次第明见。是佛陀也。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记耳记鼻记舌记身记意记。眼念耳念鼻念舌念身念意念。眼爱耳爱鼻爱舌爱身爱意爱。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五阴十观法十思十念。胮胀为初。如是有十段为初。有三十二十二入十八界。欲生为初。九四禅为初。慈为初。复有四无色禅。有四无色三昧。有四十二因缘。逆观老死忧悲乃至无明。次第观乃至老病死苦恼。老病者苦谛。有者集谛。从二者出。名灭谛。知方便灭。名为道谛。如来一一善知一切。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者三知。亦有八知。于三界经中说有八知。汝自当知。复次庵罗树经。三昧知神通知六通。合为八知。行足者。或覆藏六识饮食知足省于睡眠七正法四禅。此是十五法。自当知。如来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来以此法行至涅槃。是名明行足。不但如来。声闻亦然。如来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以知相故。如来得一切智。以行故。名为大慈悲。一切众生惟集苦恼。如来悉知。以大慈悲故。知众生苦恼。而能善说。令舍苦就乐故。故名善逝。是故声闻善逝而行善逝。非恶善逝。又言。行至善处。是名善逝。又行步平正威仪具足无缺。亦名善逝。又往常住不复更还。名为善逝。以阿罗汉道不及。名为善逝。自从锭光佛受记。哀愍众生令得安乐。乃至菩提树下 行如此。是名善逝。不从断见不从常见。身离疲苦不从断常。名为善逝。为一切众生说法无不应时。名为善逝。众生不乐而不说。乐者而说。是名善逝。所说者。皆是真实义。非虚妄义。又一切众生闻之。悉令欢喜。是名善逝。又不说无义语。所说者。皆是有义利益。是名善逝。世间解者。知一切世间法。名为世间解以集谛故。以灭谛故。以灭谛方便故。解世间故。是名世间解。如经所说。亦不生不老不死不堕不住处。我不用行至世间彼岸是名世间解。佛语诸比丘。我未至世间极。我不说苦尽。佛语诸比丘。此身一寻称为沙门。世间集谛。世间灭谛。世间苦谛方便我不用行。而至未至从苦而出。无有是处。又世间者。有三。何谓为三。一者行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处世间。问曰。何谓行世间。答曰。一切众生从饮食生。是为行世间。何谓众生世间。答曰。常世间无常世间。是为众生世间。何谓处世间。以偈答曰。 日月飞腾  照于世间  光明无比 无所障碍 此是处世间。又言。一世间二世间三世间四世间五世间六世间七世间八世间九世间十世间如是乃至十八世间。问曰。何谓为一世间。答曰。一切众生以饮食得生。是名一世间。何谓为二世间。答名色是为二世间。何谓三世间。答曰。苦乐不苦不乐。是为三世间。何谓四世间。答曰。四食是为四世间。何谓五世间。答曰。五阴。何谓六世间。答曰。六入。何谓七世间。答曰。七识。何谓八世间。答曰。八世间法。何谓九世间。答曰。九众生居。何谓十世间。答曰。有十入。何谓十二世间。答曰。十二入。何谓十八世间。答曰。十八界。此是行世间。如来以一一知。名为世间解。众生烦恼。如来亦解。行亦解。意亦解。小烦恼大烦恼亦解。利识亦解。钝识亦解。善缘亦解。恶缘亦解。应令知亦解。不应令知亦解。生不生亦解。是名众生世间靡所不知。是为世间解。处世间者。问曰。何谓处世间答曰。铁围山纵广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万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万由旬。在风上风厚六十九万由旬。是处世间界。又须弥山根。入海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高亦如是。以七宝缠。有七山围绕之。而说偈言。 由揵陀罗  伊沙陀罗  迦罗毗拘 须陀苏那  尼民陀罗  毗那多迦 阿沙千那  是七大山  围绕须弥 四天王住  天夜叉住  高百由旬 雪聚大山  广千由旬  纵广正等 顶有八万  复有四千  以严饰之 有阎浮树  高二千里  围二百里 枝布方圆  覆百由旬  因此树故 号阎浮地  大铁围山  根入大海 深下八万  二千由旬  高亦如是 常住不坏  都绕世间  月众星王 方圆四十  有九由旬  日王方圆 五十由旬 又天帝释宫。纵广万由旬。阿修罗宫亦复如是。阿鼻地狱亦如是。阎浮利地亦尔。西拘耶尼。纵广七千由旬。东弗于逮亦复如是。北郁单越。纵广八千由旬。一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围绕。此是铁围山之内。铁围之外中间。悉是地狱铁围无量。世界亦无量。所以佛以无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为世间解。无上士者。自以功德过于人天故。名无上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具足故。名无上士。是故无上与无上等。佛语诸比丘。我不见梵魔沙门婆罗门世间戒定慧解有能及佛者。又无我师故。名无上。调御丈夫者。有应调者辄而调之。何以故。譬如象马[怡-台+龍]悷加之杖捶然后调伏。如来亦复如是。能调伏一切众生。故名调御。昔佛降伏畜生。龙王丈夫。名阿波罗留又。象丈夫。又名纯杵魔朽陀陋阿耆死驱偷魔死驱死驱陀那。如是诸丈夫。佛以善法调伏。令入正法。授三归五戒。人丈夫。名尼揵陀子阇跋。又婆罗门十轲罗娑鸯掘魔罗等。如是无数。复有夜叉丈夫。名阿罗婆迦修至满魔轲罗。诸夜叉丈夫。释提桓因等如是无数天人。以正法调伏之。于修多罗说。佛语寄须。汉言牧象人我调御丈夫。以柔法教一切众生。若其不受者。当以强法教之。若不受者。复当以刚柔教之。若不受者。便不与和合。法师曰。此修多罗当如法广说。故名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师者。亦如估客有一宗主善知崄难。问曰。何谓为难。一者贼难。二者虎狼师子难。三者饥俭难。四者无水难。宗主于诸难中。皆令得度到安乐处。故名为师。如来亦复如是。何以故。如来能度众生。令过崄难。何谓为崄难。一者生难。二者病难。三者老难。四者死难。如是诸难。如来能度脱。令得安乐处。故名为师。问曰。佛何以独为天人师。不为畜生师耶。昔如来在世亦为畜生说法。何以独称为天人师。修多罗经说。尔时佛在瞻婆国。于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是时池中有一蛤。闻佛说法声欢喜。即从池出入草根下。是时有一牧牛人。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即往到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着蛤头。蛤即命终生忉利天。为忉利天王。以其福报故。宫殿纵广正十二由旬。于是蛤天人。霍然而悟。见诸妓女娱乐音声。悟已寻即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缘故生此天宫。即以天眼观。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蛤天人即乘宫殿。往至佛所头顶礼足。佛知故问。汝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搀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人得须陀洹果。于是蛤天人得道果已。欢喜含笑而去。故称为天人师。佛婆伽婆者。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是名为佛。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又言觉悟世间。是名为佛。于三达智经自应当知。婆伽婆者。一义利益。二者无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何以名恭敬尊重为世间应恭敬尊重。世间有四名。一者随。二者志。三者因。四者号。问曰。何谓为随名。答曰。如世间人唤牛小即犊子。次而丁牛大者唤老牛。此名不定随时而唤。问曰。何谓为志名。答曰。如人持伞持杖。即唤为有伞人有杖人。是为志名。问曰。何谓为因。答曰。譬如贫人因奴得宝故。字奴为多宝。是为因名。婆伽婆者。号名。何以故。非白净饭王作名。非八万眷属作名。非天帝。亦非兜率天梵魔此等作名。何以故。佛语舍利弗。我名号者。非父母作。非八万眷属作。非天帝。非兜率天梵魔天作名。次第解说。于菩提树下。等一切智。真实观见唯婆伽婆。是故佛自作号。无敢为佛作名号者。何以故。佛自观身威德智慧故。现令众生知而立名号。婆伽婆者。婆伽者过。婆者有也。过有故名婆伽婆。又言。贪嗔恚痴颠倒心。不羞不畏优婆那诃(汉言嗔盛)不喜。他好嫉妒虚心曲心[夢-夕+登]瞢心。贡高极贡高醉懈怠。爱无明恶根不善作垢不净。不等记思四颠倒。流结没受五支斗(汉言触为初也)五盖念六斗诤本爱聚众生烦恼。八邪见九爱本十恶法道。六十二见百八烦恼。渴疲极万烦恼。略说五烦恼聚。天人魔梵。如此等众不能毁坏如来。是名婆伽婆。又言。如来能坏毁欲嗔恚诸愚痴烦恼流恶法等。是名婆伽婆。又言。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相好无比离诸烦恼。天人世间恒欲往生。到已。佛观众生心随所乐。即便为说。是故名婆伽婆。世间伽婆有六种。一者领。二者法。三者名。四者微妙。五者欲。六者念。问曰。何谓为领。答曰。自领心故。何谓为法。答曰。如来法身一切具足故。何谓为名。答。佛名清净。无所不遍故。何谓微妙。答曰。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观之无厌故。何谓为欲。答曰。佛欲有所至应心即到。佛欲自为又欲为他故。何谓念。答曰。一切众生皆以念心供养故。故名婆伽婆。又言。婆伽婆者。分别义。问曰。何谓分别。答曰。功德为初分别诸法。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识十二因缘。一一分别关知。苦谛逼迫不定。是为苦谛。着不舍聚。是为集谛。灭苦受。是为灭谛。因缘得出。是名道谛。如是分别故。故名婆伽婆。又婆伽婆者。婆伽者三界。婆者吐。吐三界烦恼故。名婆伽婆。世间有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是名世间。天人者。六欲天人。魔者六天。梵者富楼天。沙门婆罗门者。佛法怨家。又天人者。世间诸王亦入天人。又天人者。含取欲界天人。魔者。含取天魔界。梵者。无色梵天界。沙门婆罗门者。含取世间四部众故。所以尔者。收取上下悉入如来功德。悉能通达如此诸处。自以知说法者。自用方便而知。故名自知者。自用慧眼而知。是名为知。又言。知者。知无障碍故。名知。说者。觉令知。是名为说。又言。开一切法故。名说。问曰。佛何以为众生说。答曰。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故。度无上安乐。为众生说法。或一句或一偈或多或少。是名为说。初善中善后善。其义巧妙纯一无杂一切具足。皆是一味。复言。初品者初善。中品者中善。后品者后善。又言。戒者初善。三昧得道者中善。涅槃者后善。又言。戒者三昧初善。禅定与道者中善。果与涅槃者后善。佛者善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