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712-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金-张元素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标本阴阳   李杲说;治病的医者,当知标本。以身体而论,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脏腑在内为本,十二经络在外为标。而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又各有标本之分。以病而论,先受为本,后传为标。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否则邪气滋甚,其病益蓄。纵先生轻病,后生重病,亦先治其轻,后治其重,则邪气乃伏。有中满及病大小便不利,则无问先后标本,必先治满及大小便,为其急也。故曰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又从前来者为实邪,后来者为虚邪。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假如肝受心火,为前来实邪,当于肝经刺荥穴以邪心火,为先治其本;于心经刺荣穴邪心火,为后治其标。用药则入肝之药为引,用泻心之药为君。经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是也。又如肝受肾水为虚邪,当于肾经刺井穴以补肝木,为先治其标;后于肝经刺合穴以泻肾水,为后治其本。用药则入肾之药为引,补肝之药为君/经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是也。   升降浮沉   李杲说;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淡味之药,渗既为升,泄既为降,佐使诸药者也。用药者,循此则升,逆此则死,纵令不死,亦危围矣。王好古约:升而使之降,须知仰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辛散也,而行之也横;甘缓也,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睦缩;咸软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鼓掌成声,沃火成佛,二物相和,其变可轻用哉。本草不言淡味、凉气、亦缺文也。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   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   味厚者沉: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气味平者,兼四气四味;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也。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四时用药例   溲而便脓血者。小肠泄也。脉若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以七宣丸。脉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如有七宣丸证候者。亦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芍药 黄柏(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   【加减平胃散】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却入于胃中而为血痢。宜服此滋养脾胃。   木香 槟榔(各三钱) 白术 浓朴(制)   陈皮(各一两) 甘草(七钱) 人参 黄连白茯苓 阿胶(炒) 桃仁(各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   加减法 ○血多加桃仁。○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脓多加阿胶。○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湿多加白术。○脉洪大加大黄。○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泽泻。   【黄连阿胶丸】治痢。   阿胶(碎炒。一两) 黄连(三两) 茯苓(二两)   上各为末。以水调阿胶末。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食前服。   【诃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者。   诃子(去核半两) 母丁香(三十个) 椿根白皮(一两)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