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585-济阴纲目-明-武之望

  时康熙乙巳岁孟冬月西陵漪子汪淇右子甫题于孝友堂别业   自序   妇女杂病率与男子同,唯经血、胎产诸证自为一类,而其中派分枝析,变亦不可胜穷矣。概述诸书,虽证各有论,而论不熟病之情;各有方,而方不尽治之变,以故治妇人者往往操一二方以疗众病,一不应而技穷,斯法不备之过也。   古方《产宝大全》而外,唯薛新甫推展敷衍,颇补前人所未备,而《医案》一书,并列杂病于其中,即其着论立方,与疗男子,夫岂有殊焉。嗣见同年王宇泰氏所辑《女科准绳》,广搜博采,古今悉备。然一切杂病,亦复循薛氏例而概收之,不无骈枝赘疣之病。且分条不整,序次无伦,非耳目所素习者,卒观之而莫得其要也。余究心兹术,亦既有年,兹于公事之暇,手为搜集,汰去诸杂证,而专以妇人所独者汇为一书。又门分类别,而纲之下,各系以目,名曰《济阴纲目》。   盖证各有论,其寒、热、虚、实及标本、浅深之致,颇悉其情,而各有方。其于温凉补泻及缓急轻重之宜,亦尽其变。   庶览者不难因论识病,因病取方,一展卷而犁然提掌,即庸工下医,亦可随手而取效也。虽然,医者意也。许胤宗善医而不着书,谓意所解者口莫能宣也。余所集,悉前人绪余,谓可因是而解方术,非谓以是而尽方术也,是在善学人神而明之,变通而用之,期斫轮之妙,承蜩之巧,不难致已。   一、凡医家治男子易,治妇人难。所以丹溪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甚言女科之难也。惟兹《济阴纲目》一书,集百家之精华,汇诸书之奥旨,真千古之秘义,功参大化,一时之鸿宝,福庇坤元也。   二、是书理解微妙,无不条分节判,标榜详明,即一圈一点,俱出匠心,令人一见了然。至于上层批评笺释,各从本末源流,分疏辨核。学人开卷,既易于寻方,病者得医,无难于对症矣。   三、是编虽属妇人专刻,其论脉理经络处,俱采《内经》、《素问》之精微。如某症加减某药等,不仅女科要书,即大小诸家,细为观览,咸可触类旁通。所谓造化在手,物类听其炉锤,囊钥在心,乾坤亦任其旋转耳。   四、妇人得病,种种与男子不同,其所由起,世人略而不知。此书独先明其病源因何而启,然后论脉论症;中引古方之的确,而增减其药味;上批议论之可否,而商量其去从,此因病用药,按脉切理,不拘于方之内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五、集内凡药味之炮制,煎熬之合法,加减之精当,各以类推,种种不同。初入门者,宜细心玩习,即四医宗,穷究厥中奥理,则其学自居圣功之上,而卢扁再出矣。   六、是书实医家之秘宝,因原版无存,世人每欲购求遗本,真如丹经仙录,可思而不可得。   今本坊重登梨枣,照原本不易一字。至于纸用精良,镌皆名手,以方可寿人,书可寿世,述者不厌精工,识者自为鉴赏。   七、此刻之后,随有《慈幼纲目》,即《证治准绳》之幼科也,复增圈点,详加评释,亦如是编之精详,梓以问世。盖济阴所以扶阳,地天于焉常泰,而慈幼即以康老,运会用是咸亨,不佞壮志既颓,敢藉仁术,以传婆心,热肠未冷,愿持垣方,下问国手,倘不弃于梁公之药笼,或有补夫黄帝之赭鞭也。   康熙四年一阳月西陵漪子汪淇右子父题于蜩寄   卷之一 调经门   [卷之一 调经门] 论经主冲任二脉   良方   论曰:岐伯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谓天真之气;癸,谓壬癸之水,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也。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否则与产后症相类。若被惊恐劳役,则血气错乱,经脉不行,多致劳瘵等疾;若逆于头面肢体之间,则重痛不宁;若怒气伤肝,则头晕胁痛呕血,瘰痈疡;若经血内渗,则窍穴淋沥无已。凡此六淫外侵,而变症百出,犯时微若秋毫,成患重于山岳,可不畏哉。(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太冲属阳明,为血之海,故谷气盛,则血海满而月事以时下。天真天一也,天一之气,升而为壬阳,降而为癸阴也。三旬一见者,为一小会之周天,此其常也。然有大会中会之不同,故又有三月一行,一年一行之变异,究其盈亏之义则一也。甚有数年不行,而一行即受娠者,又超于理之外矣,岂医药能为哉)   [卷之一 调经门] 论心脾为经血主统   薛立斋   曰: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东垣先生所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诚哉是言也。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大抵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药,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脾气化液而生血,即水入于经,其血乃生之意,此荣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心统血者,脾气化液入心而变见为血也,故虽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故不可不知)   [卷之一 调经门] 论脾胃生血   薛立斋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