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42-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459至卷500-痘疹门

  凡痘疹出不快,多属于虚。若悞谓热毒壅盛,妄用宣利之剂,致脏腑受冷,荣卫濇滞,不能运达肌肤,则疮不能起发,充满后不结实,成痂痒塌,烦躁喘渴而死。   【注 前证亦有各经热盛壅遏而出不快者,亦有毒甚痘疔而不发起者,亦有余毒而溃痒者,当细审其因而药之。】   凡小儿才觉伤风身热,是否疮疹,便服四味升麻葛根汤。    【注 痘疹未明而元气实者,最宜前汤。若元气虚者,又当详治,恐发得表虚而痘难出也。】   凡痘疹始出,一日至五七日之间,虽身热或腹胀,足梢冷,或身热泻渴,或身热惊悸腹胀,或身热出汗者,服十一味木香散。    【注 前证属脾气虚寒假热,非此药不救;如未应,注以六君子专补脾气;更不应,加木香、补骨脂、肉豆蔻兼补肾气。】   凡泻水谷,或白色,或淡黄,煎十一味木香散,送七味肉豆蔻丸治之,泻止者住服,不止者多服。    【注 前证若察其外证:若唇青指冷,睡而露睛,口鼻气寒,泻色青白,脾肾虚寒也,用前药六君子汤加补骨脂、肉豆蔻;若颊赤体热,睡不露睛,口鼻气热,泻色黄赤,脾土实热也,用泻黄散。】   凡泻频津液内耗,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不能靥也。如身温腹胀,咬牙喘渴者,难治。缘谷食去多,津液枯竭,饮水荡散真气,故多死矣,速与十一味木香散救之;如不应,急用十二味异功散。    【注 前证兼手足指冷,面色青白等证者,属阳气虚寒,急用木香散;阳气脱陷,用异功散;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血气虚弱,用八珍汤;不应,用十全大补汤。】   凡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煮熟,切豆大与食之,令脏腑滋润,使疮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泻之药,元气内虚,则疮毒入里,多伤儿也。    【注 前证若因热内蕴,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或咽喉作痛,亦宜并用前汤。】   凡疮疹初出两三日至十三日,当忌外人及卒暴风寒秽恶之气。轻者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红肥满光泽也;重者一齐出,如蚕种灰白色稠密,泻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也。轻变重者,犯房室,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也;重变轻者,避风寒,常和暖,大便稠也。   【注 丹溪先生云:痘疹密则毒甚,用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或以凉药解之,虽数贴不妨。】   凡身热发烦渴者,宜用六味人参麦门冬散治之;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    【注 前证若渴而饮冷者,脾胃实热,宜用麦门冬散;若渴而饮汤者,气虚热渴,宜用白朮散;若大渴引饮面赤,血虚发躁也,用当归补血汤。】   凡痘疮欲靥已靥之间,而忽不能靥,兼腹胀烦渴者,急用十一味木香散。    【注 前证若兼恶寒,或四肢冷,疮毒去而脾胃虚寒也,宜用前药;若十指逆冷咬牙等证,阳气脱陷也,用十二味异功散;脾气虚陷,用六君加川芎、当归、黄芪主之。】   凡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头面温,足指冷,或腹胀泻渴气促者,急服十二味异功散;若十一二日当靥不靥,身不壮热,闷乱不宁,卧则哽气烦渴啮牙者,急用十二味异功散加归、朮以救阴阳表里。   凡痘疮已靥,烦渴不止,或头温足冷,或腹胀,或泻,或啮牙,多致难愈,急用十一味木香散以救之。已上之证,若误与蜜水生冷之物,则转加热渴而死。    【注 前证属脾胃亏损,内真寒而外假热耳,非温补不救。如前药未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以纯补之。】   凡身壮热,经日不除,如无他证,用六味柴胡麦门冬散治之,热退即止;如不止,服七味人参白朮散。    【注 前证若肝胆热毒,柴胡麦门冬散;若肝经血虚,用四物汤加黄芪、柴胡;若中气虚热,用人参白朮散。】   凡身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皆疮毒未尽,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汤;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    【注 前证若壮热饮冷,属热毒,在表,宜用前汤;若兼大便不通,属热毒在内,少用四顺清凉饮;若热毒既去,胃气虚而发热,用七味人参白朮散;若因阴血亏损而发热,用四物汤。】   凡风热咳嗽,咽膈不利,用三味桔梗甘草防风汤治之;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主之。    【注 前证如痘热内作,宜用桔梗甘草防风汤;如兼痰热咳嗽,佐以抱龙丸;若气虚痰涎壅上,宜人参白朮散以补脾肺。】   凡涕唾稠粘,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用十六味人参清膈散;如不应,用七味人参白朮散。    【注 前证属脾肺蕴热,痘邪为患,用清膈敌,解散邪气;若脾肺虚热,不能司摄,用人参白朮散,调补中气。】   凡痰实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速用五味前胡枳壳汤治之。    【注 前证若因肠胃蕴热,宜急用前汤,缓则热毒延内,多致有悞。】   凡饮冰雪不知寒者,阳盛阴虚也;饮沸汤不知热者,阴盛阳虚也。阳盛则补阴,木香散加丁香、官桂;阴盛则补阳,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每一两药共加一钱。    【注 阳盛者当用清凉饮以补阴,阴盛者用异功散以补阳,须审的实而用,若或少差,死在反掌。前云乃传写之误。】   凡痘疮首尾,若误饮冷水,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生痈肿,或成疳蚀。盖脾胃属土而主肌肉,水湿所伤则津液衰少,荣卫濇滞,不能周流,故疮痂迟落而生痈肿。    【注 痘痈之类属血热未解而内作,外邪搏于肌肤之间,或余毒蕴结经络,轻则肌表浸淫瘙痒,重则肢节壅肿作痛。若余毒炽盛,先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却用托里消毒散;毒气将尽,用四君、归、芪以补托元气。大凡痘疮始末,皆系脾胃之气所主,若饮食药饵失宜,多致变证。故凡饮食少思,内热晡热者,属脾胃气虚血弱,佐以四君、芎、归、黄芪、升麻。若饮食如常,发热作痛者,属气血虚弱,余毒为患,佐以射干鼠粘子汤。若饮食如常,发热作痛,大便秘结者,属热毒内蕴,用大连翘饮;如不应,仙方活命饮。若根赤而作痒,血虚也,四物加牡丹皮。色白而作痒,气虚也,四君加当归、芍药。色赤而作痛,血热也,四物加连翘、金银花。肿而不溃,血气虚也,用托里消毒散。溃而不愈,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   凡疮疹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相搏,则津液濇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溃,多致不起。    【注 前证属足阳明胃经,其方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朮散,佐以九味芦荟丸。】     痘疹心传必效良方 【宋?沈氏】      有余不足分治   小儿出痘,发热三日后见苗,热缓色淡红,光明稀朗尖起,饮食如常,睡宁,此阴阳适均,不药自愈。又有色甚红稠,睡宁,饮食如常,一变则不可救,患家切不可目为吉证,亦须预先清解。   一如暴热暴出,色赤稠,或额上先出,腹痛胀满,烦躁不食,惊搐失音,嗽喘发渴,此有余之证,乃属肾经真阴不足阳极之证,经曰独阳不长之谓。色红有顶陷者,与色白顶陷者不同。红陷非气虚,乃热则伤气。治者切不可吃黄酒、葡萄、荔枝、人牙、胎衣、天灵盖、及鱼羊等热物,又不可轻用人参、黄芪、白朮、白芍药补药,及穿山甲、麝香泄药,及木香、丁香热药,谓补能助气,热能发散。既知痘毒属阴脏,在骨中不动,即经曰阴脏遇热则动,即经曰阳行阴也。阳行则为阳证,再用热药,阳极则亢,熬尽阴血,何以成脓?经又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豆种于地,非阳不生,非阴不长,阳极则苗槁矣,即此阳杀之谓。治者滋阴以制阳。庸医反说清凉伤胃,饮食何进?当补起胃气,吃得饮食,痘自起长。此说易足惑人,杀人不浅。岂知饮食不进,正以满腹皆邪气,如何进得饮食?诚能于大热之证,投以清解之药,如亢旱而得阴雨,邪散胃清,饮食自进,脓自起长。又说发表太虚,痘何以成就?岂知毒在皮内,熬煎阴血,若大开门户,邪散气畅,岂不妙哉!若专以补胃,岂知邪盛用补,正气未复而邪气愈盛,如火上添油。况补土太实,土能克水,水尽血枯者死!此非虚谈,皆出自《内经》推理而来,自出《痘疹辨》一书,屡施屡验。且看痘只在三日间,血尚未亏,如遇大毒大清解之药,时时屡进不断,必食进心安,药渐渐减少,必至痘成白脓,根下只有一线红者药方止。若怠缓过四五日,到那血枯水干时候,发痒变黑,归肾田地,仙丹难救。故治痘者早治多服药,此上策也。饮药又不可大碗一进,恐吐伤胃,须细细陆续服,如细雨之润苗。或一服不效,则杯水之意,必至再三见效方缓。若疹证加沙加斑,皆属阳证,皆以清解为主,切不可用参。近说有南北不同,然阴阳无二理,阳证定然不可生阳,阴证定然不可生阴。   一如色白顶陷,腹胀烦躁,身不大热,便白不赤,口气凉,不进饮食及呕哕,此不及之证,乃心经之元阳不足也,即经曰孤阴不生之意。治者专以助阳为主,切不可用清解。     河间六书 【金?刘完素】      凉膈散论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