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27-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419至卷421-小儿诸热门

  凡伤风发热,多得于夏,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已热,包裹太厚,重受其热也。先用白虎汤,调益元散以解其热,次服调元生脉散以补元气。   伤暑发热,多得于夏,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微冷。此因阴室之中,取凉太过所致。先服调元生脉散补其正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之患。   如夏月汗出当风,以致身热自汗不止者,此名暑风。先用四君子汤加麻黄根、黄芪以去其风,次用益元散以清其热。   伤食发热,其证手心热。肚背尤热,一嗳气便吐乳,大便酸臭,或腹痛多啼,或腹饱胀喘急,不思乳食。此得之饮食过度所伤。宜先利去其积,用丁香醒脾丸;后以集圣丸调之。如伤食已久,日渐黄瘦,作热无时者,不可下,轻者保和丸,重者集圣丸,百无一失。   痘疹发热,其证面燥腮赤,目泡亦赤,呵欠烦闷,乍热乍寒,咳嗽喷嚏,手足指冷,惊悸多睡。此因时行痘疹各相传染,宜清凉解毒。惟痘疹宜用参苏饮加木香,麻疹宜荆防败毒散。不可妄用自发汗,恐生变证。   变蒸发热,此小儿正病,不须服药,当于类下求之,不可错误。   潮热者当分二证。有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复发,其状如疟,此肺热也;有早晚发热,每日两度,如潮水应期,此胃热也。盖因感触邪气。以致血脉凝滞,不即流通,若不治之,变惊疳者多矣。肺热者地骨皮散主之;胃热者三黄丸下之;虚弱者集圣丸调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噪,颠叫恍惚,此心热也,以凉惊丸过热,以安神丸定心。   夜热者,但夜间发热,昼作便住,此血虚证也,以人参当归散治之,兼服抱龙丸以防作搐。   余热者,伤寒汗下后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参苓白朮散主之;甚者四君子汤加干姜甚效。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筋弱,此多得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失饱而致,集圣丸大有奇功。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熨蒸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躁急喘粗,甚则发惊癎也。治法先以导赤散吞泻青丸以治其热,后以抱龙丸镇其惊;如实热大小便闭者,三黄丸下之。   烦热者,心躁不安,五脏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濇,宜用导赤散、麦门冬、山栀仁治之,再以凉惊丸撤其余邪。   积热者,颊赤口疮,大小便濇,表里俱实。或内因酒面煎煿,热药峻补,外用重被厚绵,炉火侵迫,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非食积之热也。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虚热者,或因汗下太过,津液虚耗;或因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发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嘘气软弱,手足厥冷。此血气俱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也。四君子汤加炒干姜,甚者加熟附子一片;待热少退,以集圣丸调之。   客热者邪妨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头面,次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则恐,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邪气既胜,则真气与之交争,发渴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也。先以导赤散去其邪,后以凉惊丸调之。   癖热者,由乳食不消,伏结于内,致成癖块以生热于外也,治法以集圣丸主之。   疟热者,寒热往来。有头痛汗出者,有呕吐不食者,有憎寒壮热而作渴者,有通身疼痛者,有腹痛者,有吐泻者,证皆百出,治非一端。头痛汗出遍身疼痛者,小柴胡汤加羌活、苍朮治之;腹痛者,脾积丸治之;作渴者,白朮散治之;吐泻者,理中汤治之。俱用平疟养脾丸调之。   血热者,每日已午间发热,通夜则凉。此心热也,轻者导赤散,重者四顺饮治之。   袓传治热,不问其证,肝肾虚弱者,以胃苓丸,竹叶炒米汤吞治之,元气素厚者,以凉惊丸,竹叶灯心薄荷汤吞治之。      西江月   小儿病则生热,须知得病根因。风寒外感热来潮,饮食内伤烦躁。吐泻疟痢疮疥,变蒸痘疹如烧。骨蒸体弱渐成劳,调治般般分晓。   若是风寒外感,面红又恶风寒。惺惺散子妙难言,有咳参苏灵验。饮食内伤可下,三黄脾积相参。再添集圣保平安,莫使脾虚表转。   吐泻胃苓最好,痢如赤白香连。疟家平疟解邪干,疮疥胡麻丸散。变蒸小儿常病,不宜妄用汤丸。如逢痘疹别科传,集圣散调疳款。   治热汗下休错,误汗误下伤人。应汗而下痞满侵,应下而汗惊定。只为不明表里,致令大命将倾。果难捉摸且因循,用药胃苓集圣。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小儿诸热须分主治   夫小儿惊热者,误因惊着执以为常,致令心气不和,身体微热,睡梦虚惊,遍身有汗,甚者手足掣缩,变成癎疾。此由气血不和,实热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搐。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热盛故也。治之以七宝散、天竺黄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之。小儿因惊则生热,热则心不宁,故睡卧不安,身体悚动,心主惊,实则发热饮水,虚则卧而悸动不安,此其候也。   小儿温壮者,由胃气不和,气行壅塞,故蕴积体热,名曰温壮。若大便粪臭而黄者,此腹内有伏热,以四顺饮子治之。若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当服紫霜丸。轻者少服,重者节乳哺,增丸药,当取微利可也。   小儿壮热者,因五脏生热,熏动于外,故身体壮热。大抵与温壮相类,而有小异。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一向热而不止,甚则发惊也,以七宝散、大黄(石卜)硝汤皆能治之。   小儿风热,若身热面青,口中亦热,烦叫不时,有风证者,宜虎睛丸、天竺黄散治之;若热甚大便秘濇者,四顺饮子亦可服之。   小儿烦热者,由脏腑实热,血气盛,表里俱热,则苦烦噪不安,皮肤壮热也,以八珍饮子、七宝散皆可服之。   小儿手足多热,心烦躁哭,唇深红,饮水不止,以竹叶石膏汤、加味甘露散治之。   小儿潮热者,晡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而发,此欲发惊也。大抵血气壅盛,五脏惊热,熏发于外,故温壮相类,或夹伏热,或带宿寒。夹伏热者大便黄而臭,带宿寒者大便白而带酸臭,皆缘脏腑冷热之气俱盛,肠胃蕴积故也。治之以金莲饮、克效汤、加味甘露散,过期不解,小柴胡汤或竹叶石膏汤。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且如日中发潮热者,是心虚也。肝为心之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以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石卜)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竭,纵取一时之瘥,鲜有不成疳病而身瘦也。   小儿积热者,由表里俱热,则遍身皆热,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先以四顺饮子、三解牛黄散,利动脏腑,热即去。既去,腹热者,里热已解而表热未解也,当用惺惺散或红绵散加麻黄微发汗,表热乃去。表热既去又发热者,何也?世医到此,尽不能晓,或再用凉药,或再解表,或以为不可医,误致夭殇者甚多。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原,而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非热证也,只用异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气,则收阳气归内,身体便凉。热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钱氏白朮散亦可。   小儿虚热者。因患后平复,血气未匀,四体羸弱,时多发热,治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如钱氏白朮散、异功散、四君子汤之类;或未退,人参、生犀治之为良。   小儿实热者,头昏颊赤,口内热,小便赤濇,状如豆汁,大便坚鞕,或秘濇不通,腹急,此热证也,宜四顺饮子、大黄(石卜)硝汤、八珍散,略挨动脏腑即安。   小儿疳热者,发热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肤者,谓之疳热。三四岁后有此疾,盖吃食则有疳。用金瓜丸、玉蟾丸,肥儿丸之类治之,最为稳当。   小儿纯阳,未有虚羸形瘵之证,温补之剂寡矣。且如前人论小儿发热,有一十四证,见证立方,多获功效。今人当效前人之心,观形察色,切脉论证,以分表里虚实,设有所误,非惟夭阏人命,抑且欺于心哉!     幼科发挥 【明 万全】      诸热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