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77-伤寒论辩证广注-清-汪琥

  一仲景六经篇中或有前不得不附之后,后不得不附之前者。则曰。附例或已经附注过而原论中复及者。则曰重出例。   或原论中始及未经注过宜附之后者。则曰附后例。其他如温病坏病及病。宜用刺另立治法。各分其篇于后者。又诸汤方宜附之后者。皆如上例也。六经篇中惟中寒病为真阴证。不入上例。止以重圈记之。其真阴寒证。宜用汤药。亦以重圈记之。   一此书凡系仲景论成注有未妥者。间采方喻程及诸名家之说。不敢窃取其所着书及姓氏。必为标出。间附己意。则曰。愚按及设为或问而余答也。   一此书既集仲景论后必附昔贤及后人方论悉属鄙意。逐条解明。然亦多方引证。不敢创为私说。务使论必中理。方必切病愚切愿天下后世之人。但能读是书。虽遇伤寒变证。极奇之病。然疗之有法。施之辄效。业医者可不勉之。   卷之一   辩伤寒非寒病论   内经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对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黄帝又问曰。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生热也。此可见人病伤寒。皆系热证。或疑其所伤非热。要其寒气既传于内。无有不郁而生热者。故人之热病虽多。惟伤寒之热。其热为最。方寒之初感也。扪其人之头额肢体。其肌肤烙手而热如火。及寒之深入也。候其人之口鼻呼吸。其出气熏人而热如蒸。甚则面红目赤。鼻干唇焦。齿燥舌裂。喜露手足。   裸身体。渴欲饮水。溺浊而赤。便焦而黑。凡人身表里上下。无处非热。又何有于寒哉。内经中论伤寒。反以热病名篇。   即此意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凡风湿温热。皆得谓之伤寒。则知其名虽为寒。其实非真寒也。汉张仲景着伤寒论。凡温暑风湿疟痢。时行疫毒之气。多杂其中。其意何也。彼盖以以上等证。   皆系热病。人患热病。多传经。故凡传经之热病。经云皆伤寒之类也。其论中所不解者。三阴经真寒证。不由阳经传入。   并非内经所云热病。亦列于传经热病之中。使后之学人。寒热不明。阴阳错误。其为害可胜道哉。金时刘河间集伤寒标本一书。只分汗下和解法。置温中之例不论。其于麻桂等汤中。类加知母石膏黄芩等药。更于柴胡白虎承气等汤外。复制天水散。凉膈散。甘露饮。解毒汤等。辄投以三黄三石等。苦寒甘辛凉解之药。至仲景所用干姜乌附桂心吴茱萸等汤剂。并未言及。此岂患病之人。再无阴寒之证者邪。但既曰伤寒。皆是热病。当如内经中所云也。自丹溪朱氏出。始云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曰伤曰中。不闻有议。愚今祖丹溪之意。凡仲景中寒之条。混于伤寒中者。悉为标出。   另作一书。名曰中寒论。其余温暑诸病。虽各因证分别。要其病名。皆曰伤寒。何也。以其病皆热病。皆传经者也。爰集古今诸名家之说。附以管见。为着伤寒非寒论。其中间有缺略。当俟后之君子。起而补辑之。   卷之一   纂注内经热论   (出素问第三十一篇)   内经热论一篇。乃伤寒之根本也。张仲景着伤寒论。其六经传变。即从此篇之文而推展之。故凡治伤寒者。必先究内经热论。后读仲景伤寒。庶几学有源流。心有主宰。因不揣固陋。为之解释。冀有志于斯道者。一展卷而知所宗焉。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本系热病。其余如温暑诸证。亦为热病。观难经云。伤寒有五。可见推此篇帝问之意。以热病莫大于伤寒。故凡今诸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王太仆注。竟以温热之病。即由冬时伤寒。至夏至前后所变。是此热病者。其根先伏于隔年之冬。有是理乎。即伤寒论中云然。要与此段经旨不合。更推帝于当日。   何不曰伤寒所变。或竟曰伤寒所致。而曰伤寒之类。其旨当从愚注可知。马玄台注亦不明。兹不更录。)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即太阳)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按图经云。风府一穴。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乃督脉所行之穴。与太阳经无涉。经文中举之者。   以太阳一经。夹督脉而行故也。)故为诸阳主气也。(马注云。足太阳膀胱之脉。自睛明穴而始。上连于督脉之风府穴。   从头项至背至足。凡一身手足阳经皆属于此。故穴有一百二十六。真为诸阳经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此句对上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句。)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此句对上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句。)   帝曰。愿闻其状。(此问伤寒传经病热之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伤寒之邪。由表传里。太阳为表之表。所以寒邪伤表。第一日太阳先受。伤寒论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可见伤寒之发。不可拘拘于日数矣。   按伤寒论以下有其脉。上连风府句。)故头项痛。腰脊强。(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故见头项痛。腰脊强之证。经文中不言热者。以太阳病。有未发热之时也。)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阳明为表之中。故太阳之邪不解。第二日当传入阳明也。伤寒论云。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其后诸经。皆兼二日而言。)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身热目疼鼻干。非病热而何。六经经脉之行。详后图中)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少阳为表之里。故其传又次之。)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详此亦病热之状。)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按藏字。伤寒论作府字大妙。后全元起杨上善皆宗之。李东垣云。此非五脏之脏。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