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175-河朔访古记-元-纳新

河朔访古记 元 纳新 ●卷上 常山郡部,真定路。《禹贡》冀州之域,春秋鲜虞之地,晋灭之,战国属赵,秦为巨鹿郡地,汉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改常山郡,属真定国。晋仍为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后周立恒州,隋复为恒山郡,唐初曰恒州,天宝改常山郡,又改平山郡,寻复常山。元和避穆宗讳,改镇州,升成德军。五代梁曰武顺军,晋曰顺德军,汉曰成德军,周及宋皆因之。宋寻改真定府,为河北重镇,金因之,置河北西路。国朝初,仍为河北西路,怀、卫、邢、、磁、相、保、大名、河间皆隶焉。后改真定路总管府,领县九:曰真定、曰栾城、元氏、灵寿、获鹿、平山、阜平、藁城、涉县,领府一、曰中山,领州五:曰冀、深、蠡、晋、赵,府州所镇县凡二十有一。真定路录事司,国朝所建立,专理城内,城之外则真定县所理。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及真定路总管府以镇之,录事司、真定县二官署,皆在城中。 汉高祖攻陈,改曰真定。魏为常山,郡治故城今在县南。元魏移郡治于府城中。隋废郡,唐复为真定县,属镇州。宋、金因之,属真定府。国朝为真定路倚郭县。 藁城县。战国赵武灵王为九门县。汉为藁城,属真定,九门属常山。晋省藁城,北齐置巨鹿郡,省九门。唐置廉州,复改藁城州,寻废,又置九门县曰观州,州亦废,并属镇州,天置藁平县。宋置藁城,省九门入焉,开宝三年废。金复置,国朝因之,属真定路。 栾城县。春秋晋靖公孙宾食邑,宾因以栾为氏。西汉为关县,即今治也。东汉为栾城县,故城在赵州西北十六里,今曰轮城是也。晋省,后魏复置,隋置栾州,寻废。唐改栾氏,属赵州,后属真定。宋为栾城,金因之,国朝为真定路属县。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尧始封此,《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鲜虞国也。初为中山,魏并之,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汉置中山国,治卢奴。后燕慕容垂都此,北魏为中山郡,隋为博陵郡,寻改高阳。唐为定州,又复改博陵郡,升义武军。宋改定武军,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为中山府,国朝因之为中山府,隶真定路,领县三:曰安喜,为附郭县,曰新乐,曰无极。 安喜县。春秋,鲜虞之地。战国为中山,魏文侯使乐羊取之,以封太子。至汉为卢奴、苦陉二县之地。东汉为汉昌县,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寻改定州。北齐迁安喜于今治。隋废安喜,属博陵郡,寻置鲜虞县。唐复为安喜,宋、金因之。国朝以安喜为中山府,倚郭县兼理城中。 赵州城中,《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属恒山、巨鹿二郡地。晋为赵国,北魏赵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齐为赵州,隋改栾州,寻为赵郡。唐复为栾州,寻改赵州,又为赵郡,属河北道。宋初仍为赵州,崇宁中升庆源军,寻升庆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与赵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义云。国朝复为赵州,隶真定路,领县七:曰平棘,为附郭县,曰宁晋,曰临城,曰高邑,曰柏乡,曰隆平,曰赞皇。 平棘县。汉初属常山郡,后置宋子县。晋属赵国,后魏为赵郡,治所复置宋子县。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此,改置平棘县。唐、宋、金皆因之。国朝为赵州属县,倚郭县兼理城中。 管仲曰:“高阝邑之黍。”春秋,纳荀卿于柏人,鄙为晋邑。柏乡,即柏人,今治即高阝邑也,汉属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赵相贯高谋杀上,上心动,问县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于县之五成陌干秋亭,更名高邑,为冀州刺史治所。魏改陌仁,隋置柏乡县于彭水之阴,即今治也。唐因之,属赵州,天宝改尧山县。宋省柏乡入高邑,而存尧山。金复为柏乡,属沃州。国朝因之,为赵州属县云。 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山阳有龙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数茎,望之若龙骨也。峰东北五里,又有狮子峰,高五百丈,若狮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类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东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俨如人形。又有孩儿、华盖二峰名。仙人台,则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云,山绝顶有二塔。狮子峰后数百步,有白云洞,世传张果老所居。又有龙井,而水帘在龙泉之上,垂二丈许,虽祁寒不冻,大旱,祷辄应云。 十万垒。赵州平棘县南五里,安济桥南,有壁垒曰十万,今俗呼为“西壁营”。昔汉安帝永初元年,以邓骘、任尚讨羌,无功而还,后羌遂侵河内,赵、魏,民惊恐。北军中侯,宋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垒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山}山(音权髦)。在柏乡县南,乃上山也。今属顺德路唐山县境,即古柏人也。{山}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极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尝取惠山泉与此水较之,其味大胜,章宗因曰:“真一润二。”遂以名其泉云。 卢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为卢水。《水经注》曰:“卢奴城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有余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黑水,曰卢不流,曰奴故,曰卢奴云。”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氵寇水入城。今水窦既毁,地道亦绝,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积微涨滑滑,东北流注于氵寇水也。 陉邑县。故城安喜东南五十里,本赵之陉城也。《史记》曰:“田叔赵,陉城人也。”汉为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汉昌。魏改魏昌,北齐废。隋置隋昌,属博陵郡。唐改唐昌,属定州,天宝间,改陉邑。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为墟市。民居甚众,豪商大贾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门豹之庙,此即《史记》所谓陈余游苦陉,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在县北三十里。曰新城镇,即古新市县也,为白狄鲜虞之国。汉为中山属县,王莽曰平乐县也。《赵记》曰:“新市县有蔺相如、廉颇、李牧三将之宅。故其城势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东北避颇宅,东南避牧宅。”又云:“相如祖茔皆在城中。”今为新市乡新城镇,居民数百家,为墟市。十二月,夜宿镇上苏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门故城(董氏族附)。藁城县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区,盖战国时赵邑。本有九室居之,武灵正改曰九门。《史记》“王出九门,如野台,以望齐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今为九门镇,野台在城侧,俗呼为“寒台”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龙虎卫上将军俊帅孤军内附,灭金之役,战死黄河之上,谥“忠烈”。其子文炳忠献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辖佥枢之职,讨灭宋国,事载信史。次文用,为翰林承旨,谥“忠穆”。次文忠,佥枢密院,谥“忠贞”。其孙上选陕西平章,谥“忠宣”。子孙清显,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传赞曰:“或曰为将三世,其后受其不祥。董氏贵显四世,子孙数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后。龙虎公、忠显公为大将,不妄杀,滨死而生之者,无虑数十万人。其诸以是为德与后。台臣上章,累请援史张功臣例,进封王爵,子孙辞不受,盖以满盈为诫也。余尝过其第中,见其冠盖蝉联,子孙皆清修好学而有承平公子之风。”观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柏乡县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为“南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陈公子完,避乱奔齐,桓公以此封之。”汉武帝封赵敬肃王子它,为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传》曰:“齐国,夏伐晋,取栾。”其后南徙,故曰南栾云。城西有千金渠,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以疏积潦,其堰则谓之“万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上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藁城县西二十五里,故城东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况故台也。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击王郎,至真定过此,因纳郭氏为后。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台之上建卢郎神庙,不知何神庙,东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县东,有绵蔓故城,即光武所封况之侯国也。 安喜县东南三十里荒台一所,曰鸡鸣台。世传,汉世祖自蓟而南,于此舍宿,其地洼下,遂筑此台,鸡鸣□□□以名云。 赵州城中,州衙南,皇华驿之东,有望汉台。此即东汉耿纯所筑,以望东武之所也,岁久摧圮。宋大观四年,知军州事刘戒,惜其遗迹湮没,乃筑而新之。其高七寻,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广六十尺,仍构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赵徽之撰《望汉台铭》,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赵温谔碑楼下。望汉台但一荒丘耳。 赵州城南平棘县境,通津有大石桥,曰“安济。”长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为环洞,两挽复各为两洞,制作精伟,兰刻蹲狮,细巧奇绝。华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题甚多,不能尽读。有刻曰:“连鹏举使大金,至绝域,实居首选,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题。”桥上片石,有驴足迹四所,世传神仙张果老之迹。或云,当时匠者之戏。匠者曰李春,隋寺人也。张果老《列仙传》云:“果,真定蒲吾人,隐封龙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赐号‘通元先生’。后不知所终。”今真定平山县东十三里,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赵州城西门外,平棘县境,有永通桥,俗谓之“小石桥”。方之南桥,差小而石工之制华丽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桥下,此则金明昌间,赵人裒钱而建也。建桥碑文,中宪大夫致仕王革撰。桥左复有小碣,刻桥之图,金儒题咏并刻于下。 李书院(吟台附)。元氏县封龙山龙首峰下,有宋丞相李读书堂及吟台皆在焉。李公书堂本三所,东溪为浮屠所占,西溪芜没不可考,今建书院者,即中溪也。吟台在东北隅,叠石为之,高三丈余,宋碑一通尚在。逮国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学士辞归,隐山中,因其故基以筑大成殿、讲堂斋舍,招延学者王文忠公磐为撰书院记。李文正公,字仁卿,自号敬斋,云金进士,栾城人也。有文集行世。王文忠公,字文炳,号鹿庵,广平人,亦云金进士。入国朝,为翰林承旨,年九十二,以寿终。 徐童树。在元氏县封龙山修真观。四周多徐童树,树类梧桐,香气时袭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则辄死,俗呼为“徐童华”。世谓北岳徐真君登仙于此,记云:“骆元素遇一老人,得药十粒,且告曰:‘服此则不饥。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长桑君牒,为北岳长史。’言既,化童子乘白云而去,因以名云。” 中山府学讲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镌苏文忠公《雪浪石铭》,其石纹作波涛痕,复有若卧牛立凤之状者。昔苏公守定日,甚爱此石,构小室置之,榜曰“雪浪斋”云。西庑下一碑,图石之形,并刻其铭于右学中。又有唐王维画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谓“阴阳竹”也。 玉华宫,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园之东,是为睿宗仁圣景襄皇帝之神御殿奉安御容者也。外为红绰楔垣墙,四周槐柳森列,重门戟,广殿修庑,金碧辉映,宏壮华丽,拟于宫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卫土以守门闼,岁时月日,中书以故事奏闻,命集贤院臣代祀函香致醴,遣太常雅乐率燕南宪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备牲牢,行三献之礼。延间,御史元永贞上疏略曰:“圣朝建宗庙,崇孝享,可谓至矣。而睿宗神御别在玉华宫,窃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闻有原庙世祖神御奉安大圣寿万安寺,岁时以家人礼祭供,不用太常雅乐。今玉华宫又非龙兴降诞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师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罢太常乐,斯得典礼之正矣。”疏上不报。元统乙亥,监礼官萨都拉天锡有诗咏其事,诗曰:“大天香出内宫,孝思与世总无穷。百年礼乐行三献,一派箫韶起半空。使者领班云气里,女仙摇佩月明中。小臣监礼陪清列,两袖葵花映烛红。”天锡进士,时为燕南廉访司照磨云。 开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门天禄坊西,此即张五村故地也。寺内三门石柱刻曰:“大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门楼赞》云:‘后魏兴和二年,建寺曰净观,至隋开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后复改,开元寺。寺有千石钟,声闻数百里,今为官府昏晓之警钟。楼拱间有赵闲闲所遗墨迹。正殿皆石栏环绕,镌刻花木、禽兽、人物极为工致纤巧。寺复有转藏经碑,乃梁王承规集王右军书也,妙绝当世。复有封居赋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东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妙。寺乃临济祖庭,其灵塔,则金世宗所建也。昔,临济和尚结茅于此,尝与木塔、河阳二师围炉而坐,木塔曰:“摇铃普化,果是凡是圣?”普化适至,揭帘而入,“汝谓我是凡是圣?”临济大喝一声,普化作偈曰:“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临济小厮儿,倒具一双眼。”世传本寺,赵王熔所赐墨君和故宅也。 赵州城中东门内,有柏林院,世呼为“赵州古佛道场”,盖唐末僧赵州和尚修行之所。旧在城外,后城既展,而在东门内矣。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图,俗曰“大石塔”,高可四五丈,制作极工,上刻古薤叶篆,亦妙,宋景五年,西厢人所建也。 中山府城中,天宁寺后,有小寺,世传慕容垂之后宫也。其妃以诬被杀,冤血溅砌石,石白血殷,渍而不灭,每雨过,其色愈鲜。余尝考《北史》,垂妃无它被杀者,惟段氏谏垂废太子宝,垂不听,宝深衔之,及即位,令自杀,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栾武子庙。栾城县西四里,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栾武台”,台有庙,曰“栾武祠”,此即栾伯书之庙也。书谥曰“武”,故云。庙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传武子猎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庙西,宋丞相魏忠献王、韩公琦祠堂存焉。琦为帅,有惠政,州人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时州兵不治,将为乱,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横不知教者,斩之。有死于战敌者,赏其家,其孤儿使继衣廪。乃考古兵法,列方、圆、锐三阵,亲教习之。由是定兵强劲可用,号称雄镇,声振契丹”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类要》云:“李宝臣纪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东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历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见”云。 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复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长及丈五。题曰:“王武俊碑,贞元五年立。”文字皆不可考。《类要》云:“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东门二十步。”即此碑也。 真定路南关,阳和门外,史丞相遗爱碑一通。螭首龟趺,高四十尺,冠以华屋,壮丽崇峻。其文,则郡教授吴时起撰也。碑略曰:“公姓史氏,名天泽,大都永清人。国初,嗣兄天倪爵,为河北兵马都元帅,寻除真定等处五路万户,又擢经略宣抚使。世祖皇帝即位,中统二年,超拜右丞相。至元元年,进光禄大夫。三年,进辅国上将军,为枢密副使。四年,复为左丞相。六年,以荣禄大夫,为平章政事。八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公出入将相五十年,柱石四朝,仪表百辟,古之社稷之臣也。其保障河北,战三峰山,掊金捣宋,皆建奇功。尝同巴延淮安忠武王统大军至鄂渚,以病召还,明年薨于位,即十二年二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二,赠太尉,谥忠武,葬真定县太保庄。墓碑,翰林学士图克坦公履撰,神道碑,则翰林承旨王磐撰,皆敕赐文也。延六年,加赠‘推忠赞治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镇阳王。’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荆棘,驱狐狸,开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剧郡,四方之都会。武仙之乱,公兄元帅天倪遇害,主将欲尽诛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胁从罔治之义,忍忿含垢,亟谏数四乃得全活。壬辰,招降老幼十万余口,将护北渡,使其自便处所,或使归乡里,一无所问,其德可胜言哉!公甲第,今在子城西,黑军营北。第中有静治堂、青樾楼、景光亭、江汉堂”云。十二月早,渡滹沱河,抵阳和门外,日卓午矣,饭于旅舍,遂至南关,下马读其碑而去。 真定路府学尊经阁下,有刘法《墨史图》石刻,及杨秘监《邦基画》,及金诸贤诗,极精妙也。旧在墨史堂,今龛阁壁云。 唐恒州刺史陶云碑。在真定路府治庑下,有唐恒州刺史陶云碑一通,字为行草书,笔势遒劲,而不著书者姓名。其文,则唐申州录事张义感所撰。其略曰:“云,字大举,河南伊阙人。高宗时,为恒州刺史”。其碑则永淳三年立也。昔宋欧阳文忠公为河北转运使,至真定,见碑仆府门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云。 三公神庙碑(白石神君、无极山二汉碑附)。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坛侧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八都者,总望八山而祭于此。明帝永平中幸此,诏复租税六年,劳来县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赐。其后,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县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乐焉。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二汉刻,皆在封龙山下。 唐卢舍那珉像碑(铁塔附)。元氏县城中开元寺,有唐蔡有邻隶书卢舍那珉像一通。欧阳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韩择木、史维则世传颇多,而李潮及有邻特为难得。庆历中,昭文韩公始得此本,有邻小字尤佳,若《石经藏赞》、《崔潭龟诗》,与三代鼎彝何异也。”又云:“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盖传闻之误耳。”开元寺内西北院中,有生铁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机巧。 定武兰亭石刻。旧在中山府库中,为天下名本,今埋没不知所在。昔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欧阳询所拓也。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赐外臣,一时贵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独完善。至五代石敬瑭弃中国,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辇宝货图书还,北至杀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国交兵,遂弃石而归。庆历中,李学究者得之,韩忠献婿始以墨本出示韩公,索其石观,李遂瘗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钱,由是好事稍稍得之。后李负官缗无偿,时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输之。取石,匣藏于库,非故旧不得□。熙宁间,薛师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恶其摹打之声,乃刻别本于外,以遗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赝矣。其子绍彭摹他石以易元刻。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带”、“右”、“天”五字,各刻损二笔为记。或谓古迹“仰”字如针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又云字微带肉,此为唐刻本也。大观中,徽宗诏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进纳御府,上命龛置宣和殿。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云金以红毯辇归金,东南诸刻无能仿佛者。天台桑泽乡世昌编《兰亭博议》一书甚详。 赵州城东北三十里,平棘县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汉耿球碑一通,作汉隶,盖耿纯宋子人也。城西有耿乡,汉光武封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纯之后也。宋子故城,即秦高渐离,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按卫恒《四体书势》曰:“钜鹿宋子城耿球碑,师宜官书,袁术立球纯之后”云。 徐整碑。在柏乡县西南七十里。柏乡故城之西门内,汉柏人令徐君碑一通。君名整,桓帝时为柏人令,有惠政,民怀之,为立碑。此即高祖动心不宿之地也。 柏乡县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乡尉兰君碑一通。君名俨,字望之,唐会昌间,尉柏乡有遗爱民伐石立碑,潞州进士张环制文。将树碑时,皇叔观察使完颜从郁适朝京还,因题诗一章于碑后,曰:“卿材皆愿识将军,事简将军少出巡。白酒不沽谁犯禁,黄鸡无祸得司晨。问耆抚幼非干举,止社停巫岂慢神。数尺去思碑上语,后官知劝可书绅。”乡人并刻其诗于碑后。 “吉日癸已”石刻四字,周穆王所刻也。昔在赵州赞皇县城南十三里,坛山崖石之上。《穆天子传》云“穆天子登赞皇山,以望临城,置坛此山,因以名焉。”癸巳,志其日也。又有四望山者,谓穆王登山望祭四方者,传中但云登山,而不言石刻。然字画亦奇怪,若杖画状,土人谓坛山为“马镫山”,以其巳字之形类镫也。宋尚书广平宋祁,以皇四年秋,自毫移镇镇阳道,出赵州,命人于坛山石壁模得此字。时赵之守将武臣也,遽命凿山壁,辇其字归赵龛之厅壁,闻者莫不叹惋。嘉己亥,移置高邑县厅壁。元至元二十三年乙酉,复移龛赞皇庙学之壁云。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