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055-台湾舆图-清-夏献纶

  县西十里,滨临大海,有市镇曰安平。前阻汪洋,非船莫渡;今已积沙成地,建造舆梁。昔之隙仔港,即今之洲仔尾;在鹿耳门北,距县治十五里。前可泊巨舟百余艘,今复淤为陆地。所谓沧海桑田者,非欤?同治十三年,海氛不靖,始议于安平之三鲲身,仿造西洋炮台。郡港无内澳,鹿耳门昔可容巨舟出入,今已淤浅,改泊四草湖。安平巨浪滔天,夏秋尤剧,俗名曰涌;不风而波,排击掀翻,响闻数十里。作时,郡艘急驶澎湖或旗后以避之;虽泰西人之善驾驶,语及安平海口,无不目震心骇。此郡城之天险也。地虽硗瘠,而帆樯鳞集,百物所聚,风气顿开,亦海外一大都会云。   附录道里   县治往嘉义县路程:出北门三里柴头港庄、二里漯仔底、二里渡船头(即三坎店)、十里看西街、二里木栅庄、十三里曾文溪、渡溪三里:综计三十五里,入嘉义县界。   县治往凤山县路程:出南门一里大桥头、二里大林庄、五里营盘口、五里二层行溪:综计十三里,入凤山县界。   县治往罗汉内门路程:出东门五里坎脚庄、二里上仑庄、六里南保庄、七里旧社庄、三里咬狗溪寮、五里打鹿洲埔、八里乌山庄、二里内门庄、八里茄冬仑、五里中埔庄、七里罗汉门:综计五十八里。 凤山县舆图说略   邑治旧在兴隆里。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乱,庄大田应之,躏县城;事平,以县城形势非宜,议徙于埤头。在郡南八十里。初,郑氏纳土,凤山乃毒瘴恶地;令其邑者,多不敢至。今则南尽率芒溪、北及二层行溪百余里,人民趋若鹜矣。其地东北至弥浓,西至旗后,东南沿海至率芒溪北岸,东涉下淡水溪至阿猴街。   自阿猴而东南,至内埔庄。内埔庄有二路可通卑南觅,详恒春「说略」中。率芒溪北行,有枋寮汛焉;僻处海滨,渐近内山。同治六年,始议移设巡检一员。由县治北行六十七里,为台、嘉交界之二层行溪。溪常涸,惟大雨可渡竹筏。由弥浓西行五里为旗尾,属台、凤交界之旁径。由率芒溪以南,为新设恒春县境。阿猴林者,素为奸宄出没,故设下淡水县丞以驻之。以上,皆称坦夷。   东南行三十里为东港街,与新庄、茄冬脚连界。从山麓陆行,可达枋寮;处处依山,多涉险峻。   城南三十里有凤鼻山,邑治所由名也;后倚半屏,前临打鼓。打鼓港即旗后口,在县西南十五里;浪平,可泊轮船。近为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贾云集。今筑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门户也。其余沿海诸港,半多壅塞;惟东港水深丈许,商船便于出入。   又有小琉球屿者,在县南六十里,与东港对峙,孤悬海中,周围约二十里;居民三百四十余户,男女二千余口,地不产五榖,以捕鱼兼莳杂粮为生。光绪三年,恐宵小之易于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   下淡水溪,在县东二十里;源发于大泽机西南诸山,合旗尾、弥浓、巴六、万丹、九甲、南平诸流潆洄数十里,会赤山之冷水沟,入于海。自下淡水而下,则曹公圳水利最溥,灌田三万余亩,水皆环绕埤城;前县令曹瑾倡捐疏浚,故名。   大抵凤山之地,深山大海,形势雄壮;安内攘外,实为台南屏卫。前此闽、粤分居,睚眦细故,动成械斗;今则涵濡教化已历年所,群聚州处,不复互分气类矣。   附录道里   县治往郡城路程:出南门九里大将庙、七里太平桥、四里楠梓坑、十里桥仔头、八里倒砖仔溪、二里阿公店、二十里大湖、七里二层行溪:综计六十七里,入台湾县界。   县治往恒春县路程:出东门五里山仔顶庄,三里芎蕉脚庄、七里顶鸟鼠洲、三里下鸟鼠洲、六里王爷宫庄、四里五房洲庄、三里东港街、四里仑仔顶、五里塭尾、五里芦竹塭、七里下寮、五里枋寮、五里率芒溪:综计六十二里,入恒春县界。   嘉义县舆图说略   嘉义,在府治东北一百里,为台南北之要冲。旧治曰诸罗,在佳里兴保;康熙四十年,移驻今地。林爽文之乱,台湾厅、县相继沦陷,诸罗被困逾年。民间绝食,贼济以米,不受;卒赖以全。高宗纯皇帝以县民守「效死勿去」之义,特诏改诸罗为嘉义县。   邑境田畴交错,形势与彰化埒。自南至北,蜿蜓百余里。又分内外二路,皆称孔道:自曾文溪历茅港尾、下茄冬迤东北至县城,涉牛椆溪、打猫塘、他里雾而之虎尾溪者,为内路;外路则沿曾文溪而出萧垄、麻豆历盐水港、笨港、南港、新港逶迤北转而达虎尾溪者,须遵历海壖。   县东南七十里,与台邑交界,曰大武陇;设巡检一员。东北四十里,曰斗六门;设县丞一员,分资治理。   邑有火山者,在迤东四十里。常有焰上腾,或云磺气所凝聚,故下潴温泉。   又有阿里山,在火山之东,势甚辽阔。中处归化生番,素称驯顺。   海口之在邑北者,日笨港,驻县丞;南曰盐水港,即佳里兴,驻巡检。而布袋嘴、猴树港介其间,惟布袋嘴较深,巨舟可入。曾文、急水、八桨、牛稠、虎尾诸溪源出内山,夏秋时雨沱滂,往来病涉,亦人力难施也。   县东北沟渠布列,水利流通。   物产,五榖外,果实最繁;竹笋、藷蓣、槟榔、藤、苎,皆利民生;固采风者所不废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