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79-隋炀帝海山记-唐-佚名

《隋炀帝海山记》 唐 佚名   余家世好蓄古书器,惟炀帝事详备,皆他书不载之文。乃编以成记,传诸好事者,使闻其所未闻故也。   炀帝生于仁寿二年,有红光竟天,宫中甚惊,是时牛马皆鸣。帝母先是梦龙出身中,飞高十余里,龙坠地,尾辄断。以其事奏于帝,帝沉吟默塞不答。帝名勇(按:炀帝名广,“名勇”显误),三岁,戏于文帝前。文帝抱之临轩爱玩,亲之甚久,曰:“是儿极贵,恐破吾家。”文帝自兹虽爱而不意于勇。帝十岁,好观书,古今书传,至于药方天文地理伎艺术数,无不通晓。然而性偏忍,阴默疑忌,好用钩赜人情深浅焉。   时杨素有战功,方贵用,帝倾意结之。文帝得疾,内外莫有知者。时后亦不安,旬余曰不通两宫安否。帝坐便室,召素谋曰:“君国之元老。能了吾家事者君也。”乃私执素手曰:“使我得志,我亦终身报公。”素曰:“待之。当自有谋。”素入问疾,文帝见素,起坐,谓素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死生,与子同之,方享今曰之贵。吾自惟不免此疾,不能临天下。倘吾不讳,汝立吾儿勇为帝。汝背吾言,吾去世亦杀汝。此事吾不语人,汝立吾族中人,吾之死目不合。”帝因愤懑,乃大呼左右曰:“召吾儿勇来!”力气哽塞,回面向内不言。素乃出语帝曰:“事未可,更待之。”有顷,左右出报素曰:“帝呼不应,喉中呦呦有不足。”帝拜素:“愿以终身累公。”素急入,帝已崩已,乃不发。   明曰,素袖遗诏立帝。时百官犹未知,素执圭谓百官曰:“文帝遗诏立帝。有不从者,戮于此!”左右扶帝上殿,帝足弱,欲倒者数四,不能上。素下,去左右,以手扶接帝。帝执之,乃上。百官莫不嗟叹。素归,谓家人辈曰:“小儿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即不知了当得否?”素恃有功,见帝多呼为郎君。侍宴内殿,宫人偶覆酒污素衣,素怒,叱左右引下殿,加挞焉。帝颇恶之,隐忍不发。一曰,帝与素钓鱼于池,与素并坐,左右张伞以遮曰色。帝起如厕,回见素坐赭伞上,风骨秀异,堂堂然。帝大疑忌。帝多欲,有所不谐,为素请而抑之,由是愈有害素意。会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先,素欲入朝,出,见文帝执金钺,逐之曰:“此贼!吾不欲立勇,汝竟不从吾言。今必杀汝!”素惊呼入室,召子弟二人而语之曰:“吾必死,以见文帝出语也。”不移时,素死。   帝自素死,益无惮,乃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役民力常百万数。苑内为十六院,聚土石为山,凿池为五湖四海。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   铜台进梨十六种:黄色梨、紫色梨、玉乳梨、脸色梨、某棠梨、轻消梨、蜜味梨、堕水梨、圆梨、木唐梨、坐国梨、天下梨、水全梨、玉沙梨、沙味梨、火色梨。   陈留进十色桃:金色桃、油光桃、银桃、乌蜜桃、饼桃、粉红桃、胭脂桃、迎冬桃、昆仑桃、脱核锦纹桃。   青州进十色枣:三心枣、紫纹枣、圆爱枣、三寸枣、金槌枣、牙美枣、凤眼枣、酸味枣、蜜波枣、(缺)。   南留进五色樱桃:粉樱桃、蜡樱桃、紫樱桃、朱樱桃、大小木樱桃。   蔡州进三种栗:巨栗、紫栗、小栗。   酸枣进十色李:玉李、横枝李、蜜甘李、牛心李、缘纹李、半斤李、红垂李、麦熟李、紫色李、不知熟李。   杨州进:杨梅、枇杷。   江南进:银杏、榧子。   湖南进三色梅:红纹梅、弄黄梅、二圆成梅。   闽中进五色荔枝:绿荔枝、紫纹荔枝、赭色荔枝、丁香荔枝、浅黄荔枝。   广南进八般木:龙眼木、梭木、榕木、橘木、胭脂木、桂木、枨木、柑木。   易州进二十四相牡丹:赭红、赭木、橙红、坏红、浅红、飞来红、袁家红、起州红、醉妃红、起台红、云红、天外黄、一拂黄、软条黄、冠子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   天下共进花卉草木鸟兽鱼虫,莫知其数,此不具载。诏起西苑十六院:景阳一、迎晖二、栖鸾三、晨光四、明霞五、翠华六、文安七、积珍八、影纹九、仪风十、仁智十一、清修十二、宝林十三、和明十四、绮明十五、绛阳十六。   皆帝自制名。院有二十人,皆择宫中嫔丽谨厚有容色美人实之,每一院,选帝常幸御者为之首。每院有宦者,主出入市易,又凿五湖,每湖方四十里:南曰迎阳湖,东曰翠光湖,西曰金明湖,北曰洁水湖,中曰广明湖。   湖中积土石为山,构亭殿,曲屈盘旋广袤数千间,皆穷极人间华丽。又凿北海,周环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莱、方丈、瀛洲,上皆台榭回廊。水深数丈,开沟通五湖四海。沟尽通行龙凤舸。帝常泛东湖。帝因制《湖上曲?望江南》八阕:   湖上月,偏照列仙家。水浸寒光铺象簟,浪摇晴影走金蛇。偏称泛灵槎。   光景好,轻彩望中斜。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枝花。开宴思无涯。   湖上柳,烟里不胜垂。宿露洗开明媚眼,东风摇弄好腰肢。烟雨更相宜。   环曲岸,阴覆画桥低。线拂行人春晚后,絮飞晴雪暖风时。幽意更依依。   湖上雪,风急堕还多。轻片有时敲竹户,素华无韵入澄波。烟水玉相磨。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