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186-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   經名: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南朝。係摘詠《真語》、《上清三真旨要玉訣》 等書改編而成。有《西王母寶神起居經》、《西王母寶生無死玉經》、《西王母反胎按摩玉經》等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   西王母寶神起居經   夜卧覺,旦將起常更,又急閉兩目,叩齒九通,咽液三過畢,反舌向喉中,乃搖頭動項七過,以手按鼻孔邊,左右上下數十過,畢,微祝曰:   九天上帝,三元保嬰,太上運華,玉室發精,七門召神,九房受明,耳聰目徹,通真達靈,天中之岳,和炁調平,驕女雲儀,眼童英明,玄窗朗朗,百軒零零,保和上元,徘徊金庭,五臟曜華,耳目常生,神臺鬱峙,柱梁不傾,七魄澡練,三魂黃寧,太上携手,與我共并,五老混合,无英輔營,萬凶消滅,所願必成,日月守門,心徊景星,仙皇所告,萬神敬聽。   卧覺輒按祝,常如此勿忘也。真道雖成,故常行焉。此太上西王母寶神起居玉經上法也。令人耳目聰明,強識豁朗,鼻中調平,不生洟穢,四卿八徹,面有童顏,制魂錄魄,卻辟萬魔。此是真人起居之妙道也。所以名之為起居者,起居常當行之。   又以兩手摩拭面目,令小熱以為常,每欲數之也。阿母云:人之將老,面皺先從兩目下始,又人之體衰炁少者,先從兩鼻間也。謂此二處是皺衰之戶牖,炁力之關津,故起居常行此法,以辟皺衰,而炁力常保康和也。   西王母寶生无死玉經   无死玉經曰:手披華庭側,遷延和天真,上入神澗房,玉谷填天山,內源玄靈見,萬魔自滅身,長生永無死,玉籍反帝君,由兆和天真,按此幽山源。   天真在兩眉間,眉內之兩角也,天真在一分下耳,是引靈之上房也。   山源在鼻下人中之上本側,在鼻下小入孔谷中也,是塞滅萬魔之門戶也。   華庭在兩眉之下,對眉下之中央,是徹視之津梁也。   旦將起,暮將卧,更急閉兩目,以舌反向喉中,咽液三過,急以手按此三處各九過,陰按之,勿舉手也。以為常,令人長生無死,降靈徹視,塞滅萬鬼之道。手按既畢,微咒曰:   太上虛皇,開散玉庭,金房煌朗,翠臺鬱青,我攝三道,滅鬼生靈,我能無死,亦能無生,長生自在,迴老反嬰,魂魄受練,五神安寧,迴飈車輪,北謁玉清,上昇太元,與日合并,遂為真人,帝君合冥,三元所告,萬神敬聽。   昔楚莊公時,市長宋原甫者,有善心,常自掃除一市中。久時乃有一乞食人,入市經年,旦乞高歌,歌辭曰:天庭生金華,內源障陰邪,玉谷叅玄卿,瓊炁互扶羅,天真立日上,飛藥吐靈妙,清晨按天馬,徊駕神玄家,仙人來入室,又以滅百魔。臨去,又題市門如此。楚一市人無解,而原甫意中忽悟,疑是仙人,但不解其歌旨耳。遂乃叩頭諮請,久久不已,乞人告曰:吾實真人也,此言是崑崙西王母寶生無死之曲,知者使人不死。遂授原甫要法施行密訣,積二十年,原甫白日昇天,今在玄洲,位為仙卿。楚市乞人,是南嶽真人赤松子矣。時分形散景,假適塵濁,遊眺囂穢,招迎真會也。   《清虛真人裴君說神寶經》曰:求道要先令目清耳聰,為事主也。且耳目是尋真之梯級,綜靈之門戶,得失繫之而立,存亡須之而辦也。今抄經相示,可施用也。   《消魔上篇》曰:耳欲得數按抑其左右,亦令無數,所謂營治城郭,名書帝籍。鼻亦欲數按其左右,惟令〔无〕#1數耳,所謂灌溉中岳,名書帝籙。   此二條出方丈臺昭靈李夫人口訣,九月十二日夜喻之。   道日,常以手按兩眉後小空中三過,又以手心及指摩兩目下權上,以手捉耳行三十過,摩唯令數無時節也。畢,輒以手逆乘額三九過,從眉中始,乃上行入髮際中,口傍咽液,多少無數也。如常行,目日清明,一年可夜書。亦可於人中密為之,勿語其狀。   眉後小空中,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暉,和瑩精光,長珠徹童,保練目神,是真人坐起之上道也。一名曰真人常居內經。真人喭曰:子欲夜書,當修常居矣。真人所以能旁觀四達,八遐照朗者,實常居之數明也。   目下權上,是决明保室歸嬰至道,以手捉耳行,深明映之術也。於是理關血散,皺班不生,目華玄映,和精神盈矣。夫人之將老,鮮不先始於耳目也。又老形也,亦發始於目際之左右也。以手乘額上,內存赤子、日月雙明,上元懽喜,三九始周,數畢乃止。此謂乎朝三元固腦堅髮之道也。頭四面,兩手乘之,順髮就結,惟令多也。於是頭血流散,風濕#2不凝也。都畢,以手按目四眥二九,覺令見光分明,是驗眼神之道,久為之,得見百靈。   石景子經曰:常能以手掩口鼻,臨目微炁,久許時,手中生液,追以摩面目。常行之,使人體香。   《太上三天關玉經》曰:常欲手按目近鼻之兩訾,閉炁為之,炁通輒止,吐而後始。常行之,眼能洞觀。   右二條,南嶽魏夫人所出。   《丹字紫書三五順行經》曰:坐常欲閉目內視,存見五藏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   《太素丹景經》曰:一面之上,常欲得兩手摩拭之,使炁熱,高下隨形,皆使極匝人,面有光澤,皺班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謂山川行氣,常盈不沒。   《丹景經》曰:先當摩拭兩手令熱,然後以拭面目畢,又順手摩髮,如理櫛之狀,兩臂亦更互以手摩之,使髮不白,脈不浮昇。   《大洞真經精景按摩篇》曰:卧起,常平炁正坐,先叉兩手,乃度以掩項後,因仰面視上,與項爭,使項與兩手爭也,為之三四止,使人精和血通,風炁不入,能久行之,不死不病。畢,又屈動身體,伸手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卧起先以手巾若厚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後,使圓匝熱,溫溫然也。順髮摩頭,若櫛理之無在也。良久,摩兩手以治面目。久行之,使人目明,而邪氣不干,形體不垢,去穢也。都畢,而咽液三十過,以導內液。   右一條,出《大洞精景經》中。   西王母反胎按摩玉經   養生之道,以耳目為主。雜視則目闇,廣憂則耳閉,此二病從身中來而結病,非外客之假禍也。所謂聞道之難也,非聞道之難,行道難也;非行道之難,而終道難矣。若夫耳目亂想,不遣艱難,雖復足躡仙閣,手攀龍軒,猶無益也。   反胎按摩,常以陽日,用一日為陽,二日為陰。每陽日之旦,陽日之夜,夜卧覺,日一將起,急更閉目,向本命之方,以兩手掌先相摩切,令小熱,各左右試按兩目,就耳門下,令兩掌俱交會於項中九過。又存兩目中各有紫赤黃三色雲炁,各下入兩耳中,良久,陰咒曰:   眼童三雲,兩目真君,英明注精,開通帝神,太玄雲儀,玉靈敷篇,保利雙闕,啟徹九門,百節應響,徊液泥丸,身昇玉宮,列為上真。咒畢,因咽液三過。既畢,乃開目。以為常,陽日坐起常可行此,不必旦暮也。行之三年,耳目聰明。   理髮,常向本命,既櫛髮之始,而陰咒曰:   太帝散靈,五老反神,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拘隱月,右引日根,六合清練,百神受恩。畢。常行之,使人頭腦不痛。   《太極經》曰:理髮,欲向玉池,既櫛髮之始,而微祝曰:   泥丸玄華,保精長存,左為隱月,右為日根,六合清練,百神受恩。祝畢,咽液三過。能常行之,使髮不落而日生。當數易櫛,櫛之取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櫛取多也。於是血液不滯,髮根常堅。   右二條,安九華所告令施用。   坐卧,常欲鼻孔向本命,飲食亦然。若不得向本命,常向東北及西北,亦佳也。此二處,是天地魂魄之門津也。又卧起,常自左右搖動身體數十過。畢,又兩手據後面,舉頭向天,左右自搖動項中二十過。畢,平坐,舉兩手托天,良久畢。又摩兩掌,以自拭目傍,至兩耳,又良久畢,陰咒曰:   前摶後指,天帝上客,左眄右顧,長生大度,仰頭喘息,太一相極,却月龍堰,司命同軫,飲食胎元,交關崑崙,回倒雙跽,真人同志。咒畢,輒引炁閉之。存臍中赤炁大如綖,出臍卧,入鼻中,如此三過,按摩之道都畢。使人百關通利,長生不病。   紫度炎光內視中方曰:常欲閉目而卧,安身微炁,使如卧狀,令併人不覺也。乃內視遠聽四方,令我耳目注萬里之外,久行之,爾自見萬里之外事,精心為之,乃見百萬里外事也。人耳中亦常聞金玉之音,絲竹之聲,此妙法也。   四方者,總其言耳,當先起一方,而內法視聽,初為之,實無髣髴,久久誠自入妙。   大洞真經高上內章遏邪大咒上法曰:每當經危瞼之路,鬼廟之間,意中諸有疑難之處,心將有微忌,勑所經履者,乃當先反舌內向,咽液三過畢,以左手第三指攝兩鼻孔下人中之本,鼻中鬲孔之內際也,三十六過,即以手急按,勿舉指計數也。鼻中鬲之際,名曰山源。山源者,一名鬼井,一名神池,一名邪根,一名魂臺也。攝畢,因叩齒七通畢,又進手心以掩鼻,於是臨目,乃微祝曰:   朱鳥陵天,神威內張,山源四填,鬼井逃亡,神池吐炁,邪根伏藏,魂臺四明,瓊房玲琅,玉真巍峨,坐鎮明堂,手暉紫霞,頭建晨光,執詠洞經,三十九章,中有辟邪龍虎,截兵斬堈,猛狩奔牛,銜刀吞鑲,揭山玃天,神雀毒龍,六領吐火,啖鬼之王,電猪雷父,掣星流橫,梟磕駿灼,逆風橫行,大禽羅察,皆在我傍,吐火萬丈,以除不祥,群精啟道,封落山鄉,千神百靈,併手叩顙,澤尉捧燈,為我燒香,所在所經,萬神奉迎。   畢,又叩齒三通,乃開目,徐去左手也。手按山源則鬼井閉門,手摶神池則邪根散分,手按魂臺則玉真守闕。於是感激靈根,天獸來衛,千精震伏,莫干我炁,此自然之理,使忽爾而然也。   鼻下山源,是一身疪津,真邪之通府,不真者所以生邪炁,為真者所以遏萬邪,在我運攝之耳。故吉凶兆焉。明堂中,亦一身之文也,死生之形府,七魄元室,三魂靈宅,存其神可以眇乎內觀,廢其道所以致乎朽爛。故由我御,慎順其衛生,而無悔咎定焉。   右四條,出大洞真經高上首章。   大靈#3真人曰:風病之所生,生於丘墳陰濕,三泉壅滯,是故地官以水炁相激,多作風痺。風痺之重者舉體不援,輕者半身,或失手足也。若常夢在東北及西北經按故居,或身見靈床處所者,正欲與冢炁相接耳。墓之東北為徵絕命,西北為九厄,此皆冢訟之凶地。若夢見亡者於其間,益見驗也。若每遇此夢者,卧覺當正向上三啄齒,而祝之曰: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