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60-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黄帝阴符经心法-元-胥元一

黃帝陰符經心法   經名:黃帝陰符經心法。胥元一撰,約出於金元之際。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心法卷上   蜀潼川六虛散人胥元一註   發明天理章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欲造陰符之道,便向觀字上下工夫,更莫別生解會,猛著精釆。默默自觀,忽然觀見。吾之自觀者,即使前聖後聖,鉗口結舌,無言可道《陰符》之學畢矣。其或未然,請向下文究取,何以故?觀,視也,察也。天者,自然也。道,理也。執,持也。行,踐履也。謂學道者觀視天道自然之理,以參吾自然之性,得之者持之於日用常行,踐履純熟,須臾無離。《陰符》之旨,至矣,盡矣,無復加矣。此一經之總標,其如天道之理,備載下文。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天之道,一氣而已,其變則為五行。不曰五行而曰五賊者,以之形容天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運行於兩儀之間,推移寒暑,遷變古今,造化品物,趨新失故,疇覺之哉。故曰:天有五賊。見則明也,昌則盛也。謂觀天道於一氣,有五行之變;推吾道於一性,有五常之用。所謂五常之用者,亦無形無聲,非陰非陽,能仁能義,善圓善方,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明之者,其五常之德光輝日盛也。故曰: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五賊者,天之道也。在心者,謂天道在人心也。天道在心,即心是道耳,至哉言乎。五賊在心,蓋聖人恐後世之學觀天有五賊,必求之於天之天,而莫知求於心之天。言至如此,其著力為人發明天性之意可謂切矣。人能畢力於五賊在心,直下承當,如曾子聞吾道一以貫之,而曰:唯一唯之外,更無他疑。領解孔子之意,豈不快哉?如或未然,恰須於五賊在心,專精研味,至有所得,始知日用云。為皆吾心天發見,別無他雜,不亦施行于天乎?《內觀經》曰:聖人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只多箇修字。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聖人之言,如此之易簡,如此之真截,如此之明白,學者何疑焉?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通玄經》曰:四方上下之謂宇,往古來今之謂宙。萬化,乃萬物變化也。手身,指自己也。人能於五賊在心,信得及明得徹,雖四方上下之廣闊,往古來今之迢遠,萬物變化之無窮,一一皆從自己心地流出,更不由他也。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之謂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故曰:天性,人也。性離乎靜,動而曰心。心者,一身之君,萬化之機要也。故曰:人心,機也。《大通經》曰:靜謂之性,心在其中矣;動謂之心,性在其中矣。性之一字,學者莫只作紙上語會,須是反己而參,使真有得處,始不負此生之學。若然者,反本還元,超凡入聖,豈虛言哉?否則,機械智巧日載于心,與物相刃相靡,滑夫天性,流為世俗之妄,政使日用不知,懸若天地,誰之過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者,剛正不倚也。天之道,天性之道也。定,鎮靜也。人則人欲之心也。夫天性之道,學至廓然無我,何人欲之有哉?未至乎此,恰須用力操存,資之以剛正不倚,為一身主。鎮靜其人欲之心,使不得萌,則九竅四肢無由妄作,一身內外咸得安寧。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若其性無剛正之質,懦而無立,動則徇夫人欲之私,放辟邪侈,無不為矣。如此求安靜於天下者,未之有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殺,言威也。龍蛇,謂墊藏之大者。起陸,出於地也。反覆,則顛倒也。天之威殺,雷霆也。時當靜,則濳伏其機,寂寂然人莫知其所藏。時當動,則應時發機,無私無欲,虩虩然驚震群品,覺寤墊藏,出離幽昏,各遂通暢,物被其恩也。人之威殺,心神之妙用也。其未發,則與天冥一,鬼神莫能窺,況於人乎?物有所感,私欲乃萌,喪夫天理之醇,肆以虎狼之毒,人受其害,物被其擾,故聖人歎之,曰: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者,謂人心之動,何得與天地之道顛倒之至如此?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天者,天道也。人則人心也。定,不動也。基,本也。天之道,應時發機,無私無欲,萬物被恩也。人之心於應事接物,亦主之以無私無欲,即天人合發矣。若然者,事物之來,如懸競高堂,雖千變萬化,鑑而不辭。其湛然圓明不動之本,未嘗有所擾。若有毫分之欲留其中,則入人發殺機,惡可與至萬變定者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本元正性,寂然未動,湛若太虛,安有巧與拙?經曰:性有巧拙者,言夫習性之性也。夫習成之性巧於書數者,則拙於射御;善於陶冶者,則不能於繩墨。故聖人祝之曰:可以伏藏,伏藏者,謂勿自顯耀也。如自顯耀,其所能者必肆於誇眩睹,所未能者必欲於跂求。誇眩則喪德,跂求則費真,二者兼妄。復以湛然正性,感而遂通,幾於道耳。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人之身上下,具有九竅,以通神明之德,猶宅之戶牖也。其司治亂死生之要者三,曰耳、目、口。耳則聞聲,目則見色,口則言辯,因以動其心,萌其欲,徇其情,亡其性,九竅於是乎邪矣。雖然,生於人也,耳不可聽乎?目不可視乎?口不可言乎?若曰不可,人非土木,安得不可乎?故經曰:可以動靜。可以動靜者,是教後學於斯三要或有所感,察其可以聽而聽之,可以視而視之,可以言而言之;如不可者勿聽,勿視,勿言也。若然者,九竅之邪無由而萌,三要之用可以動靜也。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斯而已。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木之生火,火炎而木燼;國之生姦,姦盛而國亂,理之固然也。人之生本,然正性湛然清靜,與天理混一。逮乎耳目外通,欲惡內起,情生性隔,氣散精亡,未及天年,遽取死壞,何異木之生火,國之生姦?聖人垂是教者,意欲後學觀此,除情遣欲,愛氣嗇神,寂淡無為,朝夕不二,如此之修,如此之鍊,乃至功夫圓熟,頓悟性真,反本還元,超凡入聖,聖人之道也。故曰:知之修鍊,之聖人。   黃帝陰符經心法卷上竟   黃帝陰符經心法卷中   蜀潼川六虛散人胥元一註   開示養生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者,自然無為也。豈有意於生殺,蓋物之生,物之死,時至自然也。然則一生一殺,春秋代謝,古往今來,天道之常理。人之生亦一物矣,生死之理與物奚殊?知此於生何忻?於死何惡?委之自爾,浩然大寧,公於養生也。若然者,可與樂天道之常,遊死生之外矣。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天地,萬物之父母也。子生由父母之氣而有之。故曰:天地,萬物之盜。夫物盜天地而生,人盜萬物而養,萬物盜人力而成,此三才相生、相養、相成之正理。且物盜天地之氣而生,竊雨露之潤而長,隨其大小,各盡性分,至乎成之熟之,無不充足。其萬物盜天地也如此。人之有生,先需以養。養之之要,貴賤貧富各安命分,盜物取精以養其生,若彼萬物之於雨露,適足而已。無使容心於分外之欲,則內無所喪,外無所擾,身心安靜,氣血冲和,得永天年,無中道夭。可以階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妙,豈特養形而已哉?若違命越分,縱欲貪饕,勞擾精神,日夜不休者,是愛一黃雀,以隋侯之珠彈之,不亦迷乎?《通玄經》曰:古之樂道者,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不貪得,不多積。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江而不言,委心而不慮。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宜者,天地以生養萬物為宜,萬物以成遂蕃息為宜,人以安分適足為宜,三者不失其宜,則三才皆得其安矣若天不時雨,地不生物,天地之不宜也。禾麥不實胎卵不育,萬物之不宜也。違命越分,縱欲貪婪,內擾神氣,外傷人和,人情之不宜也。學者當取其所宜,去所不宜,內則得心神安靜,外則得人事和悅,萬物蕃息,灾凶不作,樂太平之治乎。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夫食,乃人之養形者,貴在當時,則五臟充和,百骸康健,樂其性命之情,過不及病矣。此結前三盜之宜以申動機之義,若是而已矣。夫人心寂然未動,湛若太虛,何所謂之機乎?一念纔萌,未形乎外,此人所不知,己獨知之者,而謂之機也。人之生,處世立身,養生應事,有所不免者,惡得不動其機?然體前三盜之宜,使養生無過分之欲臨事無私己之利。事物之來,雖千萬即因而應之,毫分無所留。若然者,寂然不動之本,曷嘗有擾哉?故曰:動其機,萬化安。儻有毫分之欲滑其機,則萬緒擾擾,撥置無暇,彼焉得須臾之空而反顧寂然不動之本乎?求其須臾寂然猶不可得,況及萬化之安歟?此與夫失饑傷飽,奚以異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   人者,世俗人也。神即鬼之見靈。響者世俗之人不知性命之正,安分適足,動輒妄生其心,貪慕分外,憂懼禍患。致禱鬼神,諂求餘福,乃知其神而神者,夫豈知有吾之不神而所以神者乎?且吾之神,雖視之無色,聽之無聲,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亘古今而不二,歷生死而常存。日濟動用,千變萬化,用之不勤,是謂微妙,是謂至神。死生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而況禍福之所介乎?孔子有疾,子路請禱于上下神衹。子曰:丘之禱久矣。此之謂也。《關尹子》曰: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通玄經》曰:心者,身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學者精思之,必自得之矣。   日月有度,大小有數,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此正精思探妙工夫之證驗,學者當加意焉。夫日,太陽也,一歲一周天;月,太陰也,一月一周天,此日月有度也。三十日大盡,二十九日小盡,此大小有數也。自冬至一陽生,積四十五日立春,三陽交泰,草木萌動,故曰:聖功生焉。逮至驚墊,乾陽浸長,坤陰退消,卦入大壯,雷乃發聲,故曰:神明出焉。其在冬之先,萬物歸根,神明隱伏,幽幽冥冥,莫見其狀。喻夫至神未明,滯於昏暗,如處極陰,無所睹見,觸塗皆礙。俾觀聖功生物之理,盜為進修之方,致虛守靜,以探吾不神而所以神者,日往月來,孳孳於是,如雞抱子,暖氣相續,積功不間,一旦忽有省覺,即一陽來復也。《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心既覺悟,退藏於密,夙夜精持,神明日盛,知用光亨,乃君子道長之時,非聖功生焉乎?精持既久,工夫純熟,神知圓明,豁然無滯,縱橫自得,左右逢原,逍遙變化之場,獨立萬物之上,非神明出焉乎?學至乎此,其功極矣。可以友天地,參造化,蹈水火,御飛龍,遊乎四海之外,入乎至神矣。夫盜物養生,盜之小者;盜歲時之光,成吾修學之功,盜之大者也。故次之曰:其盜機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其盜機也者,舉夫盜物之機也。機之為言微小而為至要者,人之動止施為皆由是發,此豈難知難見而曰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何也?蓋天下人貪生,生之厚切於物,欲蔽其所發之機,是以莫能見莫能知。人能移物欲之心,以求其機,孰云不見?是機也,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得則一也,而有君子小人者,自其所察有清濁之殊,所習有善否之異,是故君子小人名矣。其所習善者,安處素分,養生適足,固守天和,不易以俟盡,如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此君子得之固窮也。習之不善者,肆情縱欲,違仁背義,苟貪無恥,不顧危亡,如盜跖橫行天下,強暴侵凌,不顧父母兄弟,取死東陵。此小人得之輕命也。噫,人之性均受之天,本無間於君子小人,由其盜機之動,善與不善,以致君子小人相去若是之遠,可不擇焉?   黃帝陰符經心法卷中竟   黃帝陰符經心法卷下   蜀潼川六虛散人胥元一註   勝欲復命章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