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300-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直解-宋-邵若愚

道德真經直解   經名:道德真經直解。宋邵若愚解。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直解敘事   據《史記》略曰:老子為守藏室之史,周衰,遂去。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上下篇,#1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終。緣其史有上下篇目之文,後人因之,上卷說道,下卷說德。今以理考,道德混說,無上下篇,此史辭之流言,今以除去。   又不知何人不審正文前後本意,分為八十一章,惟務其華,圖象陽數,此以戲論,無益於人,今亦除去。   又創立篇名,狹居其事,言理不當,今亦除去。此書義不連環者,當時關令不解徵問,而老子自陳其事,或引前聖之語,所以文意斷續,其辭重疊者,如父母慈心,訓之切切。   其間干涉國務者,蓋老子嘆當時之風,乃周朝之事也。其間犯諱,若改易之,經久恐失本意。據今云經史舊文,則不避及,書籍傳錄,為字不成。此書箋注者多,雖能於理則不中,雖辯於事則無法。只如注玄牝為口鼻,是不中理也。死之徒為涅槃梵語涅槃,秦譯無為。是不中事也。如是胸懷臆註,語言散失者,不欲備舉,其由未至於道也。孔子志於道,緣道無形,據於有形之德,以德為立基之本。本立而道生,以其漸者也,豈可殢德而不進道?此所謂過其門而不入其室也。   如志於六藝,浮遊於德,以術為道,認穢汁為精,以鈍濁為朴,遲速為性,拱手不動為無為,不食滋味為恬惔,儻來適去為自然,休妻獨寢為清靜,如此之徒,不可與言至道。如《抱朴子》第八卷云: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汎論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舉其事,有何承按者也。蓋其人多言房中及黃白術,執有為為事,將好利淫心,測度無為之道,是故不知首尾,又況不及此子者乎?又直以輕舉者為上士,修道德者其次。夫舉身隱形,變化物象,在禁為妖。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其無所益也。老子所著,長生久視,務在進道而不專取。且神仙之人,居止三山,不離於地,跨鳳朝帝,亦不離天,居天地之間,兀兀然壽千萬歲。暫時易短為長,報盡還復于死,若不進道,何異大椿耳?此非論說是非,恐殢神仙之術,不進於道。   萬類惟人最貴,最貴不譽食譽衣。惟人能了達死生,莫為塵緣放過,忽爾死之將至。此事不是臨期,設或沉沒他途,萬劫千生難遇。若愚得之不易,歷學勤苦二十餘年,始悟本來然。而大道無言,借有言以顯道,故語言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言,若以見聞覺知,卒難了悟。今居錢塘,邂逅遇清河居士,相與投機,因論此經,教中最上緣。為注者辭博多文,世人為文所障,是故難知義趣。道德本無多事,若正注相挾,直截易解,令人一見開發,聞言悟德,即德見道,以此不輟,是為報祖。而求正文,凡得三本,今以本朝御覽一本為準。今所為注,凡言德者,事涉孔氏之門,言其大道虛寂,理準佛乘之旨,以儒釋二教為證,撮道德合為一家,惟恐根鈍福薄,不能承當其事。此書下有留形住世長生之術,中有保國安家久長之法,上有出離生死常存之妙,恐懼乎不見而患乎不行。此身與古聖一般,但為之若是。當今聖主,惟道惟德,乃孝乃仁,一慈二儉,總循舊章,功成平泰之風,以此相合和氣,使觀者不離仕國養親之德,常存無欲之心,久則民物淳淳,致君堯舜之上。以此流通,上報國恩。   敘道德階梯科   道者,以無為顯實,有為恃權,即有明無,悟無卻智,此理也。德者,體道為法而施於事,此事也。道德二字包含而無所不至,所陳階梯次第,緣道有淺深,德分內外,若不明階梯,罔生互謗。夫大道者,寂然至虛,無形無名而不可言,其為書者,無以記之,故曰太易。音亦不易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易動則始見一氣之初,故曰太初。太極也,太一也。老子指一炁強名曰道,孔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釋氏陳四諦亦曰道,故知三者垂教,總備於有也。若不從有,焉可以無明無?以有明無,故道有淺深爾。太易者,虛無也。因動為有之初,故曰太初。有氣為形之始,故曰太始。氣形相合而生剛柔之質,故曰太素。氣形質具,未相離之間,名曰渾沌。渾沌既分,陰陽相蕩,一氣居中,萬物生焉,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故聖人仰觀俯察,體天尊地卑,用之則為官長而明王道,立五常百行,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制,以治人理。   夫大道者,無名無跡,無死無生,萬劫常存而不變易,尊高無上,妙不可言。夫上德者,體無為為用,以一為法而治天下。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下知有之而不見賢,萬物將自化。所以無敗無失者,蓋為無為,則無不治矣。若失之,則執一而徇有為,而為內德。   夫下德者,體一為用,以陰陽為法而治天下。故孔子一以貫之,善建者得一為正,萬物將自賓。若失一,則徇五常百行於事,而為外德。夫內德者,抱一也。蓋一者,國之母,生之根。抱一不離,則根深柢固,乃長生久視之道。孔子謂之至德,而以道為本也。又名中庸者,喜怒哀樂未發,心在陰陽之中,釋氏謂之中道。玄門失之,則殢陰陽潛運而為法術。   夫外德者,從五常百行修於身,孔子謂之敏德,而以行為本也。處柔弱不爭,若水而攻堅強,如慈儉若拙訥之類是也。失之則殢智巧華薄,騁強梁,馳田獵而貴貨,居寵辱矣。   夫道甚易知,甚易行,而人好徑,故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大道平易,而在不為而成。以要言之,皆歸無欲,不欲以靜,清靜為天下正。老子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昇天者,止言道德而非術也。   道德階梯圖   道有二道,德有三德。一者,虛無無為之道。二者,一氣有為之道。故道有二道,而分淺深。一氣之道又謂之至德,自至德已下,皆屬有為,故為三德,以分內外,此皆正道法門。夫道、德、陰陽,、人事,四者融通合為一家。若不能和會,則觸途成滯,學者宜審詳之。   宋紹興己卯歲清明日本來子述   #1上下篇:前面疑脫『老子乃著書』五字。   道德真經直解卷之一   本來子邵若愚直解   清河居士張知新校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音叫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大道者,至虛至靜,無形無名,不可以視聽求,不可以思議知,不可以語言及,此無始無終,常存不改之道。自虛無始化一炁,因有一氣之跡,是故可道。既云可道,則非常存之道。既有氣之名可名,則非常存之名。未現一氣已前,無形無名之時,此即天地之始,此不可言之道。緣有一氣之名,為生萬物之母,此可言之道。乃知我身從一而有,人能以一為法,悟入而見大道。夫大道者,人之真心也。一氣者,心生之欲也。夫真心本來虛靜,元無生滅,因真心動而為有,其名曰欲。念也,智也,幾也,識也。緣心起欲,故隨欲受生。既生之後,受納好惡,攀緣不息,著五色,殢五音,恃強梁,居寵辱,迷妄為心,因執妄心。蓋覆一心,不明一氣之道,若人捨妄守欲,便是一心。此心持之則為正,得之則為靈,為萬物之母,乃生死之根。緣其存欲,蓋覆真心,所以有生有死。人能無欲,無欲則虛靜,乃同無名之始,便能出離死生。故老子云:常無欲,以觀其天地之始,此乃出離生死之妙。又云:常有欲,以觀其一氣之道,故為繳。邊也,淺之意也。不可將心求心為有欲,不可將心滅心為無欲,此有無兩者,同攝為一,緣出言為教,而分有無之異名。有無混同謂之玄,釋氏謂之不二法門,又謂之中道。玄之門以中為法,設喻如荃。然法從心起,既起於心,繫著在中,則非虛靜。老子恐中道法縛,不能捨筌,故將又玄以釋之。學人但不著有無,亦不居玄之中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心虛靜,乃是無為,故不須推照。以無所得,故始足無欲。所以纖塵不立,故名清靜。都無作用,故名無為。無修無證,故名自然。都無一物,故名虛靜。自在無礙,故名逍遙。一味平常,故名恬惔。是故無欲則離諸分別,離分別故無煩惱。心無欲則觸事無我,無我則無爭,故無咎。心無欲則離諸善惡,離善惡,故不拘因果。心無欲則不著萬物,不著萬物,故無生,無生故無死。夫心常無欲者,乃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音以,下同。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胡臥切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音衡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音智無欲,使夫知音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天下皆知普遍共知為美之者,己亦效之為美,斯此也惡宜已止也。皆知善之者,己亦效為美#1,斯不善宜已。夫何故?觀有無互換之相生,難易事之相成,長短理之相形此也,高下勢之相傾,聲音是非之相和,前後颺颺之相隨,世人因著美善,事障本心,逐境以為,遂生八萬四千煩惱。是以聖人處無心為之於事,所以能齊萬物,行之治世,可不言之而教於天下。且萬物事也並作起也,而聖人不以言辭分別者,恐民生好惡之情,於己無所與,於民無所取。緣以無事安民,故生民而不知有君之化,雖為君父而不恃為主此顯諸仁也,功業成而名不居此藏諸用也。夫惟不居於跡,是以德存而不去。失也夫不尚賢能者,恐人矜智。王所好者謂之風,民樂隨之謂之俗。上矜賢智,下必競趨,不尚賢,使民不爭其名故也。名不爭其名故也#2。食之與貨,務資贍養,豈貴珍奇難得?貴乎難得,民必深藏。几人之情,與之則不授,藏之鈴竊奪。治世非不用貨,不貴珍奇難得之貨者,使民不為盜故也。下民不見名利可欲,使心不亂,其民自治。是以聖人之治,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智則自虛其心,心虛則能容萬物,故云實其腹。不貴貨,使民無欲,無欲則自弱其志,志弱則不隨境轉,故云強其骨。孔子嘆申根之不剛者是也。常使民無智則虛心,無欲則忘境,心境兩忘,無所攀緣,萬事俱息,使夫有智者而不敢為。緣聖人為無心之為,則天下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虛無大道,化生一氣,一氣分而為陰陽,陰陽生化,稟一氣為主,乃知一氣處陰陽之中,故曰沖氣。夫大道以沖中也氣而為用之也,如天覆地載,日照月臨,冬寒夏暑,春生秋歛,皆沖氣之用。沖氣者,有而無形,無而有精,天地之間,或不盈不虧,淵深也兮似萬物之宗本也。學人欲見沖氣者,當挫其心之銳,銳息則志休,故能解其事之紛多也。志閑少欲則善和其光,與物無爭則能同其塵,內外無染,湛兮其惟一心也,雖不見其跡,又似或存。釋家喻為慧燈朗月,衍家以為大藥金丹,孟子以謂浩然之氣。言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塞乎天地之問,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老子指湛兮似或存者,乃大道所化之一氣,曰吾不知誰之子,此象萬物帝主也在陰陽之先前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楚俱切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任自然之道謂之至仁,苟非至仁,而有親疏焉。春生非仁也,秋殺非不化也,棄用因時,以萬物為芻刈草也狗。芻狗如今之草龍,祭祀用之。始以朱匣盛貯,繡巾覆之,既祭之後,棄而不用也。聖人以一心為德,故以百姓心為心。賞善非仁也,罰惡非不仁也,隨民任事,賞罰因時,故以百姓為芻狗之喻。莊子云:至仁無親,大仁不仁。夫惟不仁,是謂大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音朔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謂四方上下也。其猶似也橐鞴橐也籥笛也乎,橐籥中虛,其用在無而故不屈累也。橐以鼓風,籥以運吹,動而愈越也出,若乾坤之開吐生物也闔閉藏物也。老子欲多廣也言數頻也窮,其理不如守中。中者,虛也。以心處虛,其用無盡。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動。   谷以喻虛,虛者,道也。神者,道化之一氣,乃無中之有也。釋氏以虛神謂之實相,取其不壞為義。虛神無形,本自無生而亦無死,故云谷神不死。虛乃生之本,謂曰玄。神為化之元,謂曰牝。谷神者,是謂玄牝也。萬物皆從玄牝之門出,所出謂之門是謂生天陽也地陰也根。以觀谷神,綿綿綿綿者,有中似無若存,若存,無中似有。用之者以神合虛,而不在勤勞措意功力能為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列子云:凡有貌像聲色,皆物也,人見天長地久而不知。虹蜺雲霧,風雨四時,積氣成乎天。山嶽河海,金石草木,積形成乎地。夫有形者,豈得不壞?天地所以能長而且久者,四時之運,稟道為生化之主,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效之,處謙下不敢自尊,後其身而身反在人先前也,以世利皆為身外之物,緣外其身不為物累,而能身存得久。夫聖人後其身外其身,非以其無私耶?效天地為而無為,故能成善也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烏路切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矣。   眾人好爭,老子以不爭為上,善喻若如也水。謂水無心,欲善利萬物而不爭,是處眾人之所惡也,以水之德,故幾近也於道。夫爭從心起,無心則善於不爭。以無心為法,而能利於萬物,是故居無心則善其地,心無心則善其淵,深也與無心則善其七,言無心則善其信,政無心則善其治,事無心則善其能,動無心則善其時。夫惟無心善於不爭,故無尤遇也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音以;揣初委切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居高名厚利,如持而盈滿之器,常懷傾昃之憂,不如其已上也,則無大過之累,由不滿則易持也。揣度也而銳鋒銳權勢也利之勢,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蓋因富貴而驕生,驕慢則過起,此非天殃,自遺加也其咎禍也。然何以免此息?是以聖人觀四時之運,如春生化,功成名遂,至夏則身退不居,此天之道也。   道德真經直解卷之一竟   #1 己亦效為美:『美』疑作『善』。   #2 名不爭其名故也:此句疑衍。     道德真經直解卷之二   本來子邵若愚直解   清河居士張知新校正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在斯切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心無定名,隨處而立。心動則著物,著物便見心。心動則屬陽,其名曰神,又名曰心。心不動則屬陰,其名曰精,專一為義又名曰性。心向外也,為視為聽,其名曰魂,又名曰情。心向內也,收視反聽,其名曰魄,又名曰意。皆隨處立名,總名曰心。乃知心者,載乘也身之主,無不經營。今言魄者,謂魄屬陰,陰以靜為法制,心於內靜則精魄住,精魄住則神魂住。陽為陰所伏,男為女所制。精神魂魄混融相合為一,謂之抱守也一。抱一雖能追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鑽簇五行,合和四象,此長生之術,未極於道者,緣心著一故也。老子嘆曰能無離乎,離有入無,令心廓徹清靜,始曰無為,此名真心,乃大道也。如專氣致柔和也者,既言專氣,便是用心,有心則不得致柔,能比如嬰兄無心乎?若滌除萬境,一心覽執也玄,如玉有疵,能無心執玄而無瑕,疵乎?夫愛民治國之心,經營天下之致,事彰於跡,有跡則有憂,而能顯諸仁、藏諸用而無為乎?天然機解之門,心也,開闔應務之際,能隨順物情而為雌乎?心本靜明潔白,四方通達,緣染知見,情解窒礙,不得虛靜,能無知見乎?夫一者,攀緣之本,生滅之根。既有一繫著,即非無為之道,能離抱一之跡,方合於玄道也德。玄德者,生育之,畜養之。夫生之者道而不見其有,為之者德而不見其恃,至於長成而不為主宰,是謂玄德。故莊子云:通於一,萬事畢,若無心得一而鬼神服。此之謂也。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始然切埴市只切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