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85-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质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經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齋影印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簡稱清刊本)。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序   僕草澤無名之野人也,素不以進取介意。及冠之後,酷嗜恬淡之樂,究丹經卜筮之術。至於晚年,讀古人書,披閱諸子,探賾聃經之奧,章章有旨,可謂深矣遠矣。因觀諸家解註,言多放誕,互起異端,朱紫殽亂,殆越百家,失其古道本真,良可歎也。獨莊、列、文、庚四子之書,迺老氏門人親授五千言教,各著撰義與相同。其餘諸解,紛紜肆辯,徒以筆舌為功,虛無為用,了無所執,又豈可與四子同日而語哉。僕昔隨仕嘗遊京都,得叅高道。講師略扣玄關,盡為空性之說,不能述道之一二。內省不疚,深其造道而自得,欲以拯世欲之多蔽,悼聖道之不行,又恐膠疑泥惑之流,翻起蜂喧之議,故摭其四子,引其真經,集為一編,計一十卷,以破雷同之說,因目之曰四子古道義。又述經史疏十卷,以相為之表裏。今幸苟完是論,非當恃其臆說,不惟新當時聞見,抑為千古之龜鑑也。請好事君子幸無哂焉,偃息之暇,因援筆而直書之。   時大定十九年己亥歲元日古襄寇才質謹序。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古襄寇才質集   道可道章第一   此章《南華經》言:天地無為不言之教者,古之所大也,而三皇之所以共美也。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無為而已矣。古者大道不稱,大辯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後世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大教矣。天常無欲,無為自化,無教言也。   道可道,   《通玄經□道原篇》曰:夫仁義事生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無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非常道。   《洞靈經》曰:後世仁義禮樂人事小成之道,曰可之教,飾辭政敗,非常道也。   名可名,   《通玄經》曰:書學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詐偽,不知於道。   夫著於竹帛之書,鏤於金石之言,可傳於人者,非藏書也,故名可名,非常名也。   非常名。   《洞靈真經》曰:後世多誦方書,或學技藝,通說之言曰可言之言,翦巧綺濫,非常言也。   無名,天地之始;   《通玄經》曰:無名則無形,大道無形即靜而無為。大常之道,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此之謂天府大道無教也。   有名,萬物之母。   《通玄經》曰:有名則有形,天地有形即靜而不言。大常之言,不言之言,芒乎大哉,此之謂天府天地無言也。   常無欲,以觀其妙,   《南華經》曰:有天道焉,無為而尊天道也。天地大智,無為閑閑,大道無為,自然之妙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南華經》曰:有人道焉,有為而卑人道也。人學小智,有為閒閒,人道有為而徼倖也。《通玄經》曰:有為也,則傷而徼末也。   此兩者,   《通玄經》曰:循天者與道遊也,隨人者為俗學也。《南華經》曰: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同出   《南華經》曰:合異以為同。《通玄經》曰:聖人從事於教,同心而同歸。   而異名,   《南華經》曰:散同以為異。《通玄經》曰:後世五帝三王殊事而異路,五帝異道而覆天下,三王殊事因時而變而異言也。   同謂之玄。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與天同心,與道同體,謂之無為玄妙大道矣。   玄之又玄,   《南華經》曰:夫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眾妙之門。   《通玄經》曰:道者一立而生萬物,故萬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門。《南華經》曰: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其來無跡,其往無涯,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此章《通玄經》言:聖人者,通於靈府,與造化者為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無一言而大動天下,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是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大道無為,天地不言之教。萬物自化,不用小成,美有為言,民惡不善也。   天下   《通玄經》曰:後世無道治天下,天下之賊也。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有為也,下亦有為也。   皆知美之為美,   《通玄經□微明篇》曰:後世知學淺於道矣,古不知學淺於道矣。今之知學外於欲矣,古不知學內於性矣。後世孰知知學為不知道,古不知學為知道乎?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斯惡矣;   《通玄經》曰:夫道不可以聰聞,聰聞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明見,明見非道,乃學也。道不可以辯言,辯言非道,乃學也。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南華經□無始》曰:古不知學,深於道矣。今知之學,淺於道矣。弗知內性,知學外欲,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古弗知學,乃知乎道,後世孰知不知之知乃知道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斯不善矣。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