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78-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三解-元-邓锜

道德真經三解   經名:道德真經三解。元鄧錡撰。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三解序   玉賓子鄧錡撰   太上老君,四極真人也。太者,大之極。上者,高之極。老者,壽之極。君者,人之極。故曰四極。《周易》上經起於三,下經終於四,其卦六十四。《道德》上經起於三,下經終於四,其章八十一。《太玄》其方起於三,其家終於九,準《易》八十一首,道同德合矣。河上公其不凡乎?老氏修道德,自隱無名,居周久之,遂去西遊。關令尹喜,大根器者也,先見其氣,知有真人將至,物色候之。遂識老氏於蒙塵之次,以為大道將隱,強請著書,近乎聖人也。老氏亦知其奇,為言上下二經,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圓而無周,方而無隅,是謂無始。劫來天地,大道皆自聖人中出入,兼三才而兩之也。因知五千言者,皆於義皇心地上馳騁,無有轍迹。苟以章句言之,又是周孔腳跡下盤旋,執著象物,何從而見道德乎?所以莊列之學,誇張雄辯;申韓之學,專擅刑名;王謝之學,假借玄談。又非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此正謂五伯借虛名以取實利者也,安能見老氏之心乎?今以《周易》《論語》之暇,幸有餘力,謹依《道德》章句,別   為三解,是知天地大,造化一,出於聖人,無為而為者矣,其旨不亦遠乎?一解經曰:惟以正經句讀增損一二虛字,使人先見一章正義,混然天成,無有瑕謫。二解道曰:直述天地大道,始終原反,其數與理若合符節。三解德曰:交索乾坤,顛倒水火,東金西木,結汞凝鉛,一動一靜,俱合大道。凡五萬餘言,名曰《三解》。《道德經》其經與《大易》準中,間有不得容心者矣,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老氏一書,真常為主,解者悉與道德混而為一,不知賓主上下,以致諸儒妄生異議,無區以別矣。今也先述真常三百字,以擬陰符之數,列于序次,庶使後之談道德者不遠迷其復矣。四方證道之士,覽而詳之,苟有可取,容聞名於樵青足矣。   大德二年戊戌秋日玉賓子鄧錡序。   真常三百字   真常之常,常謂之常;常真之真,真謂之真。真常在道,無所不抱;真常在德,無所不則;真常在命,無所不定;真常在性,無所不應;真常在理,無所不紀。天地未始,真常真止;天地既終,真常真空。萬物負陰而抱陽,聖人以之而有常;大道能敝而不新,聖人以之而有真。使真有形,無方而虛;使常有名,無體而居。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真虛隨而無以隨。聖人登極即真,與道合真。上下無常,動靜有常。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其所利;水能以美利利萬物,不言其所德。有為而為之失真,勿用之反常。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是以真常無形名。天道無言而告功,地道無成而代終,是以真常不虛空。虛空相襲,天地無實;無虛無實,復歸無極;無極無邊,真常乃寂。真常之寂,窈無所寂;無寂之寂,真常乃息。真常之息,窈無所息,無息之息,了不可得,了不可失,是以真常不虛息。   老子大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曰: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家語□觀周》又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綱,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檐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時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大傅,因家于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耳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左仙公葛玄云:老氏周時復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太上。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太上,即三清化身也。   大道正統   夫玄宗之為教也,以清虛正一為宗,以長生不死為樂,故浮黎元始天尊,不知其幾千萬劫,方至三清。又自三清,不知其幾千萬年,方且化身下降而為老子,以度真人尹喜,至仙卿李翼,凡十代,蓋自周而漢也。於是河上丈人出焉,自安期生凡九傳而至三陽,則又迄乎五代之間矣。一自三陽唱道以來,至於海蟾真人,傳之張紫陽、王重陽。紫陽傳之翠玄,翠玄傳之紫賢,紫賢傳之翠虛,翠虛傳之海瓊,先生凡九傳。又王重陽真人之所傳,凡七真,其間濳通默會,旁出普度,未究其幾千萬人。若夫大道之正傳,迄今海瓊先生方三十五代爾。惟上世先賢,享年度世,壽數極綿,年劫亦遠,奧從中古,天不愛道,流布人間,度人無量,又不知所傳至今凡幾年劫也。海瓊而後,大道一脉歸之鶴林先生,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立法門,暇日因思所傳之難,而究其自出,得其原委,以壽諸梓。廷芝忝出鶴林先生門下一人之數,乃焚香再拜稽首而紀之。   庚申冬至日弟子蕭廷芝書。   大道歷數   浮黎元始天尊,即道生太極也。下至玉清元始天尊,三萬二千四百年,道生一也,故以天皇氏伏羲配之。又一萬八百年,至上清靈寶天尊,一生二也,故以地皇氏神農配之。又一萬八百年,至太清道德天尊,二生三也,故以人皇氏軒轅配之。太清道德天尊與無上元君同時授先天大道,三生萬物也,故以七十二師師廣成子配之。又一千九百年,至高上老子,是時慈尊亦生於世,萬物負陰而抱陽,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故以七十二賢師大聖人孔子配之。沖氣以為和,兼三才而兩之也。三教鼎足天下,而王公之道備矣,故曰: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大道歷數,若合符節矣,正統原委,自有知者。   青城真人述。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一   玉賓子鄧錡述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曰:道既可道,即非常道。名既可名,即非常名。無名者,天地之始。有名者,萬物之母。常無,斯欲以觀其妙。常有,斯欲以觀其徼。妙乃無名之常,徼乃有名之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客,謂之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曰:無思無為,是謂常道。神妙政一,是謂常名。道者,太極之中虛。名者,天地之大象。太極中虛,何道無之?分於一物一物之道。一物之道,豈可盡道。不可盡道,立名強道,立名強道即非常道。天地大象,何名無之?形於一物一物之名。一物之名,豈可盡名。不可盡名,立名強名,立名強名即非常名。天地未生,無始何名?萬物既成,無母何形?欲觀其妙,常無之道。欲觀其徼,常有之道。此兩者同出於無思無為,異名乎神妙致一,是故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升堂入室而主乎奧者,其唯聖人乎?   德曰:咸之男女,牝牡未合,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無可道,存乎常道;名無可名,存乎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恒之夫婦,男女居室,人之大倫,抱乎嬰兒。道有可道,非謂常道;名有可名,非謂常名。有名萬物之母也。止而說男下女,咸自否變。常無,欲以觀其妙也。巽而動,剛柔皆應,恒自泰變。常有,欲以觀其微也。造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常道也。造男女之所以為天地,常名也。凡此兩者,同歸而殊途,同出而異名也;一政而百慮,異出而同名也。故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若入眾妙之門,必也遭乎至人。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   經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美與惡相對,有與無相生,難與易相成,長與短相形,高與下相傾,音與聲相和,前與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並作而不有辭,以其生而不自有,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由此不居,是以天下不能去其美。   道曰:無萬物不知有人,無人不知有天地,無天地不知有道,不知有常。常之為道,孰得而惡?及乎萬物並作,而美惡形乎其中矣。故天下之事,無惡不知有美,無不善不知有善。既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則惡與不善分乎其中矣,由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傾之道存焉。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而民自化,行不言之教而民自信,萬物雖作而亦不有辭,以其天地自生而不我有,天地自為而不我恃,天地功成而不我居。申此不居,是以不能去聖人之美。   德曰:陰陽動靜,互為其基,剛柔體用,互成其形,皆天下之至美也。知美之為道,常也。知美之為美,欲也。以道為欲,此是惡已。乾坤中交而生坎離,坎離中交而復天地,天下皆知中交為道,斯不亦盡善盡美乎?皆以中交為欲,豈不謂之惡也已。故有無相生,日月並明也;難易相成,水火相息也;長短相形,弦望不齊也;高下相傾,陰陽相薄也;音聲相和,陽唱陰和也;前後相隨,二三六九也。是以聖人雖欲有為,而何所為乎?雖欲設教,而何所言乎?萬物並作,而何所辭乎?故生而不我有,為而不我恃,功成而不我居。是以聖人能成全乎天下之美,故日不去。苟有乎我,鈴失自然之道,而入於衍矣,豈不謂之惡也已。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經曰:不尚其賢,民争何用?不貴其貨,民盜何用?不見可欲,民自不亂。是以聖人之治,常道虛其心,萬物實其腹,無為弱其志,無不為強其骨,自然使民無知無欲,縱使知者不敢為也。為於無為,則天下無不治。   道曰:畫前之易,無為而治,起則呴呴,卧則吁吁,茹毛飲血,民物自化。自大畜之尚賢,便有頤之朵頤,自噬嗑之聚貨,便有豫之暴客,故不見可欲,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以天下之心為心,猶長以虛受人,以天下之腹為腹,猶長以實新德。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故弱其志。大人有造,自強不息,故強其骨。常使民無由可知,無由可欲,使有一二知者,亦不敢有為也。蓋聖人為於無為,則天下無不治。   德曰:身中賢行,自不知尚,民誰為争?身中實貨,自不知貴,民誰為盜?不争不盜,不見可欲,民自不亂。苟使知之,則争其賢而不尚其賢,盜其貨而不貴其貨,縱心所欲,無所不為,賢滅貨盡,其能久乎?是以聖人之治,以真常極寂虛其心,以天地日月實其腹,以南水北火弱其志,以東金西木強其骨,其民自然無知,自然無欲,使夫知者終身不敢為也。蓋為於有為,則無不亂,為於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經曰:用道之沖,或不至盈。廣乎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氣之銳,解其物之紛,和其容光,同其垢塵,澄兮湛兮,道似若存。得此道者,吾不知誰之子,象帝出乎震之先。   道曰:清氣上為天,濁氣下為地,沖氣中為人。天地為道之用,或不至滿,人為天地之用,或不至盈,盈則或幾乎息矣。是以聖人齊聖廣淵,似萬物之宗,長以正氣,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澄兮湛兮,道常若存。羲皇之上人乎,用道之沖。伏羲以來,用道之極。太極一圈,何嘗有盈?虛明澄徹,萬物之宗。以圓裁方,挫其銳也。分陰分陽,解其紛也。迭用柔剛,和其光也。六位成章,同其塵也。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其道湛然,存乎其中,吾不知誰之子,帝出乎震之象也。   德曰:沖,虛中也。其道用之,或不至盈,盈則過望矣。深乎淵乎,萬物之宗也。虛中有物,非宗而何?雖挫其銳,何從而挫之?雖解其紛,何從而解之?雖和其光,何從而和之?雖同其塵,何從而同之?澄澄湛湛,各有道存,此一沖物,吾不知將為誰之子。得為子者,一時辰內,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經曰:天地不七,如何以萬物為芻狗?共戴道也。聖人不仁,如何以百姓為芻狗?共戴天地。蓋萬物百姓其猶芻狗乎?道之沖也,天地之問,其猶橐籥乎?氣之沖也,雖虛而不屈,愈動而愈出,不如守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曰:籍用白茅,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其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天地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天地不仁而仁也。聖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事以和,聖人不仁也。聖人之於百姓,猶天地之於萬物也,不用則已,用則與祭之重,何重如之?夫芻狗者,天地聖人重要也。萬物雖殊,不得與天同事於道;百姓雖殊,不得與聖人同事於天。得與天地聖人同事者,芻狗一而已矣。天地聖人,豈不仁於萬物百姓哉?蓋萬物百姓日用而不知為天地,聖人之芻狗也,其仁不亦深乎?夫天地之間,以坤為橐囊,以乾為管籥,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故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故聖人守中,言不至窮,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出乎聖人之中也,故曰不如守中。   德曰:天地何嘗不仁?物生自生,物死自死。聖人何嘗不仁?民壽自壽,民夭自夭。死生壽夭,民物自取之爾,天地聖人豈有不仁也哉?反害天地,聖人之仁矣。苟知人物為芻狗,天地為橐籥,則爐鞴乎周天,鉗鎚乎太極,抽添乎日月,運用乎星辰,點鐵成金,超凡入聖,使天地不得造其數,聖人不得為其民,雖曰不仁,安所施乎?是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不必多言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謂天地一我,古今一我,萬物一我也。   谷神不死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經曰:空谷傳聲,其神不死之神是謂玄牝。天玄地牝,乾坤易門,乾坤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成性,存存用用,不在勤勤。   道曰:升九三,升虛邑,天地為谷也。上下空虛,其神不死,生長收藏,萬物並作,是謂玄牝。上六冥,升正應,利于不息之貞,玄牝之門也。復至子坎,地中生木,是謂天地之根也。所以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重陽花者,不遠必死。   德曰:谷神之室,居於北海,主乎水府,有名無形,變化不測,上交天玄,下合地牝,玄牝合谷,其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所以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濳龍勿用,綿綿若存,用則若驚百里,故曰用之不勤。紫陽有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反黃金屋,一顆明珠永不離。又云:玄牝之門世罕知,只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千載,争得金烏攝兔兒。真知玄牝者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