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7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通玄真经缵义-元-杜道坚

通玄真經纘義   經名:通玄真經纘義。元人杜道堅撰,約出於至大三年。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二十二子》影印光緒三年重刻明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眾珍本)。   目 錄   文子   序   卷一   道原篇   卷二   精誠篇   卷三   九守篇   卷四   符言篇   卷五   道德篇   卷六   上德篇   卷七   微明篇   卷八   自然篇   卷九   下德篇   卷十   上仁篇   卷十一   上義篇   卷十二   上禮篇   通玄真經纘義釋音   文 子   文子,姓辛,名鈃,一名計然,葵丘濮上人也。師事老子。楚平王問曰:聞子得道於老聃,可得聞乎?對曰:道德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醇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故積德成王,積怒成亡。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殃。王曰:敬聞命矣。後‘南游吴越,范蠡師之。越欲伐吴,蠡諫曰:臣聞之師曰:兵,凶器。戰,逆德。争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不可。勾踐不聽。敗於夫椒。後位以上大夫,弗就。隱吴興餘英禺山。相傳以為登雲而升。按《寰宇記》《吴興志》俱載:餘英東南三十里,有計籌山,越大夫計然嘗登此山,籌度地形。因名焉。今山陽白石頂通玄觀,乃故隱處也。其紫雲關昇元觀,即古常清觀,宋乾道間改賜今額。山之半有曰登雲石者在。著《文子》十二篇,唐封通玄真人,書為《通玄真經》。   通玄真經纘義序   《文子》者,《道德經》之傳也。老子本《易》而著書,文子法老而立言。所以發明皇帝王伯之道。欲為君者,必羲軒之君;為民者,皆大庭、葛天之民。其垂意於世亦深矣。後人莫究,或相詆訾。今南谷杜高士探易老之賾,合儒老之說,每以著書立言為心。其行于世者,有《道德原旨》若干卷。初居吴興計籌山,授奇訪古,得文子故居之地,創白石通玄觀,復得《文子全書》。遂為析篇章,分句讀,纘義附說,使學者目擊道存。予嘗謂乾坤開闢之後,天道自北而南,聖朝肇基,朔方元運。一轉六合合為家,洪荒之世復見。今日南谷應運著書以昭皇道,將措斯世於華胥氏之域。山林士不忘致君澤民之心,誠可尚也,吾教有人,喜而序其端云,至大三年六月旦日,玄教嗣師昊全節敬書。   古之士用人家國,必有世外隱者為之師,磨礲淬厲,受其書,盡其道,然後功成而名立。越有上將軍范蠡,其師為計然。計然親見聖人於衰周,懷至寶而不耀,嘗究觀天道、人事、彊弱、興廢、自然之理,著書十有二篇,蠡用之平吴而霸越,又以其緒餘全身肥家,三積三散,保其令名。觀蠡之始終以信其師之道,觀蠡屢對勾踐之言,皆其師之言也。其書與諸子為道家。柳子厚芟除冗駁,掇取精微,自為一書,頗發其意,惜不傳。南谷先生按圖以得計然舊居之山,踞高峰之峻峙,俯具區之渺瀰。既為之築室肖象,復取《文子》作纘義,融會貫通,削嶮就夷,發舒皇帝、王伯之蘊,與所著《玄經原旨》並行於代。先生有道者,其清勤儉素不争而善勝,深得柱下宗旨。立言立事,見於薦紳韋布之所論著,固已勒堅石而鋟華梓矣。抑太史公之論陶朱,謂其苦身戮力與越深謀,又謂苦身戮力致產數千萬,復言之不厭。先生於此,事異而同其功,名高而不享其富,則其所以得於計然之書者,豈在文字章句之末?去之千載,真有若合符契者焉。獨恨名卿大夫知先生者多,登門問道不少,乃未能盡用其說,如古人之謀國,豈信道之未篤歟?山林之士不忘斯世,肉食其忘之歟?不然,所以尊吾老子之道者,何所為而然也?余故表記范師友之所從,受于篇端,以俟至大。庚戌仲夏,廬山道士寓南真館黃石翁序。   古之君天下者,太上無為,其次有為。是故皇以道化,帝以德教,王以功勸,伯以力率。四者之治,若四時焉。天道流行,固非人力之能強,然則時有可行,道無終否。冬變而春存乎歲,伯變而皇存乎君。此文子作而皇道昭矣。文子,晋之公孫,姓辛氏,名鈃,字計然,文子其號。家睢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有二篇,曰《文子》歸本老子之言,歷陳天人之道,時變之宜,萃萬古於一編,誠經世之樞要也。楚平王聘而問道,范蠡從而師之,勾踐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隱封禺之地,登雲仙去。吴興計籌之腸,乃其故處。唐玄宗時徵士徐靈府隱脩衡嶽,往文子之書上進,遂封通玄真人,號其書為《通玄真經》。僕生江左,身老吴邦,訪文子之遺綜,建白石通玄觀,因獲《文子》故編,暇日分章纘義,參贊玄風,若夫化教勸率、道德功力之辯,則不無望於世之大賢云爾。後學當塗南谷子杜道堅謹序。   通玄真經纘義卷之一   南谷子杜道堅纂   《文子》於章首多稱老子曰者,尊師也。此蓋當時記習老子之言,故不敢自有其名。書十有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堅不揆淺陋,隨義析之,增八十一章,章別其旨,題曰《纘義》,以便觀覽云。   道原篇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無形,窈窈冥冥,寂寥澹泊,不聞其聲,吾強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源流泏泏,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清,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舍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鱗以之游,鳳以之翔,星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   道原於天,萬物斯長。道且強名,何名非強?是故生天地,育萬物,變化有無,不測其妙者,道也;安天下,撫兆民,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聖人也。惟知道,則亡可存,卑可尊,退可先矣。   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物終始,風興雲蒸,雷聲雨降,並應無窮。已雕已琢,還復於樸。無為為之而合乎生死,無為言之而通乎道#1德,恬愉無矜而得乎和,有萬不同而便乎生。和陰陽,節四時,調五行,潤乎草木,浸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鳥卵不敗,獸胎不殰,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上古之君,法天道為治本,與造化以同游。故道純德全,民康物阜,靡不各遂生成之性。道不悖,則物無傷焉。   大#2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忽兮恍兮不可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詘兮,窈兮冥兮應化無形兮,遂兮通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能生生而不自生,能化化而不自化,夫是之謂大常之道。聖人則之,君天下而子庶民。化行道合,盛德之世也。   老子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擔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游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3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為御,則無所不傋。是故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照見天下者,執道之要觀無窮之地也。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究#4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   道在吾身,與天為一。夫國之有臣佐,猶天之有歲時也。大丈夫出佐明君,為民司命,察天時,明物理,循自然之道,行無為之化,則吾之身修,而政無不治矣。   老子曰:執道以御民者,事來而循之,物動而因之,萬物之化,無不應也,百事#5之變,無不耦也。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虛無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靜者道之鑒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