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45-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一-唐-李隆基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   經名: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作者:唐玄宗李隆基。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敦煌卷子P.3592、P.2823、S.4365 號。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釋題   老子者,太上玄元皇帝之內號也。玄玄道宗,降生伊亳,肅肅皇祖,命氏我唐。垂俗之訓,無疆之祉,長發遠祥,系本瓜瓞。其出處之迹,方冊備記。道家以為玉晨應號,馬遷謂之隱君子,而仲尼師之。繙經中其大謾問禮,嘆乎龍德,是孔丘無間然矣。   在周室久之,將導西極,關令尹喜請著書,於是演二篇焉。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盡此,而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故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又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無事而人自富,我好靜而人自正,我無欲而人自樸。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故經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又曰: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又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而皆守之以柔弱雌靜,故經曰:柔勝剛,弱勝強,又曰:知其雄,守其雌,此其大旨也。及乎窮理盡性,閉緣息想,處實行權,坐忘遺照,損之又損,玄之又玄,此殆不可得而言傳者矣。其教圓,其文約,其旨暢,其言邇,故游其廊麻者,皆自以為升堂睹奧,及研精覃思,然後知其於秋毫之端,萬分未得其一也。   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故知大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名其通生也。莊子曰:太初有無,有無者,言有此妙無也。又曰:無有無名,無名者,未立強名也,故經曰:無名天地之始。強名通生曰道,故經曰:有名萬物之母。莊子又曰:物得以生謂之德,德,得也,言天地萬變,旁通品物,皆資妙本而以生成。得生為德,故經曰:道生之,德畜之,則知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也。   而經分上下者,先明道而德之次也。然體用之名,可散也,體用之實,不可散也,故經曰: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語其出則分而為二,咨其同則混而為一,故曰可散而不可散也。則上經曰:是謂玄德,又曰:孔德之容,又曰:德者同於德,又曰:常德不離,下經曰:失道而後德,又曰:反者道之動,又曰:道生一,又曰:大道甚夷,是知體用互陳,遞明精要,不必定名於上下也。   經,徑也,言通徑也,又常也,言通徑常行之道。每惟聖祖垂訓,貽厥孫謀,聽理之餘,伏勤講讀,今復一二詮疏其要妙者,書不盡言,粗舉大綱,以裨助學者爾。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一   道可道章第一   此章明妙本之由起,萬化之宗源。首標虛極之強名,將明眾妙之歸趨。故可道可名者,明體用也。無名有名者,明本迹也。無欲有欲者,明兩觀也。同出異名者,明樸散而為器也。同謂之玄者,明成器而復樸也。玄之又玄者,辯兼忘也。眾妙之門者,示了出也。所謂進修之階漸,體悟之大方也。   道可道,非常道。   疏: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近,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疏:名者,稱謂即物,得道用之名,首一字亦標宗也。可名者,言名生於用,可與立名也。非常名者,在天則曰清,在地則曰寧,得一雖不殊,約用則名異,是不常於一名也,故云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疏:無名者,萬化未作,無強名也。故《莊子》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但其妙本降氣,開闢天地,天地相資,以為本始,故云無名天地之始。則《易》 之太極生兩儀也。注云權輿者,按:《爾雅》云:權輿,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疏:有名者,應用匠成,有強名也。萬化既作,品物生成,妙本旁通,以資人用,由其茂養,故謂之母也,母以茂養為義。然則無名有名者,聖人約用以明本迹之同異,而道不繫於有名無名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疏:欲者性之動,謂逐境而生心也。言人常無欲,正性清靜,反照道源,則觀見妙本矣。若有欲,逐境生心,則性為欲亂。以欲觀本,既失冲和,但見邊徼矣。徼,邊也。又解云:欲者思存之謂,言欲有所思存而立教也。常無欲者,謂法清靜,離於言說,無所思存,則見道之微妙也。常有欲者,謂從本起用,因言立教,應物遂通,化成天下,則見眾之所歸趨矣。徼,歸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疏:此者,指上事也。兩者,謂可道、可名,無名、有名,無欲、有欲,各自其兩,故云兩者。俱稟妙本,故云自本而降,隨用立名,則名異矣。   同謂之玄。   疏:玄,深妙也。自出而論則名異,是從本而降迹也。自同而論則深妙,是攝迹以歸本也。歸本則深妙,故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疏:攝迹歸本,謂之深妙,若住斯妙,其迹復存,與彼異名,等無差別。故寄又玄以遣玄,欲令不滯於玄,本迹兩忘,是名無住,無住則了出矣。注云:意因不生者,《西升經》云: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今不生意因,是同於玄妙。無欲於無欲者,為生欲心,故求無欲。欲求無欲,未離欲心。今既無有欲,亦無無欲,遣之又遣,可謂都忘。正觀若斯,是為眾妙。其妙雖眾,若出此門,故云眾妙之門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前章明妙本生化入兩觀之不同,此章明樸散異因萬殊而逐境,逐境則流浪,善化則歸根,故首標美善妄情,次示有無傾奪,結以聖人之理,冀達還淳之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疏:天下者,舉大凡而言,凡在天覆之下也。美者,心所甘美也。善者,身所履行也。言天下之人,皆知以己心所甘美者為美,己身所履行者為善,故論甘則忌辛,好丹則非素,共相傾奪,競起是非,皆由興動於欲心,所以遞成乎美惡。聖人知美惡無主,俱是妄情,妄情則不常,故云惡已。已,語助也。注云:神奇臭腐者,《莊子》云:所美為神奇,所惡為臭腐。   故有無之相生,   疏:此明有無性空也。夫有不自有,因無而有,凡俗則以為無生有。無不自無,因有而無,凡俗則以為有生無,故云相生。而有無對法,本不相生,相生之名,猶妄執起。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皆空故,聖人將欲救其迷滯,是以歷言六者之惑。   難易之相成,   疏:此明難易法空也。此以難而彼成易,此以易而彼成難,亦如工者易於木,難於埴。陶匠易於埴而難於木,故云難易之相成。若同其所難,則無易。同其所易,則無難。難易無實,妄生名稱,是法空。故能了之者,巧拙兩忘,則難易名息,亦如美惡無定故也。   長短之相形,   疏:此明長短相空也。以長故形短,以短故形長,故云長短相形。亦如鳧脛非短,由鶴脛之長,故續之則憂。鶴脛非長,由鳧脛之短,故斷之則悲。見短長相,猶如美惡,既無定禮,皆是妄情。   高下之相傾,   疏:此明高下名空也。高下兩名,互相傾奪,故稱高必因於下,又有高之者,稱下必因於高,又有下之者。又高則所高非高,又下則所下非下。如彼世間,几諸有名位,遞為臣妾,亦復無常,是皆空故,故無定位。   音聲之相和,   疏:此明和合空也。五音相和,成曲者誰?總彼眾聲,則能度曲。如世間法,皆和合成,則體非真,是皆空故,將欲定其美惡,豈云達觀之談?   前後之相隨。   疏:此明三時念空也。日月相代,代故以新,如彼投足,孰為前後?則前後之稱,由相隨立名。名由妄立,誰識其初?過去未來,及以見在,三時空故,念念遷故,亦如美惡無定名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疏:是以者,說下以明上也。夫飾智詐者,雖拱默非無為也。任真素者,則終日指撝,而未始不晏然矣。故聖人知諸法性空,自無矜執,則理天下者當絕浮偽,任用純德,百姓化之,各安其分。各安其分則不擾,豈非無為之事乎。言出於己,皆因天下之心,則終身言,未嘗言,豈非不言之教耶。   萬物作而不辭,   疏:作猶動也,辭為辭謝也。言聖人善化,無事無為,百姓不知,爰游爰豫,各自得其動作,而不辭謝於聖人。故擊壤鼓腹,而忘帝力,此人忘聖功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疏:令物各得成全其生理,聖人不以為己有。令物各得其營為,聖人不恃為己功。如此太平之功,弘濟日遠,猶且慎終如始,不敢寧居。此聖人自忘其功。注云:日慎一日《尚書》文也。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