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注册 | 登陆 | 退出 - 繁體

225-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宋-寇宗爽

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   經名:《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宋·寇宗奭·撰。 五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參校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張氏(卉息)刻晦明軒本,簡稱明軒本。   目錄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一   序例上    補注 總叔圖經序 開寶重訂序 唐本序 梁˙陶隱居序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二   序例上   重廣補注 神農本草并圖經序 雷公炮炙論序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三   序例上   衍義總序    序例中   序例下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四   序例下   療風通用  風眩 頭面風 中風腳弱 久風濕痺 賊風攣痛 暴風痛癢 傷寒 大熱 勞復 瘧 中惡 霍亂 轉筋 嘔啘 大腹水腫 腸澼下痢 大便不通 小便淋 小便利 溺血 消渴 黃疸 上氣咳嗽 嘔吐 痰飲 宿食 腹脹滿 心腹冷痛 腸嗚 心下滿急 心煩 積聚癥瘕 鬼疰尸 疰驚邪 癲痛 喉痹痛 噎病 梗 齒痛 口瘡 吐唾血 鼻衄血 鼻齆 耳聾 鼻息肉 目赤熱痛 目膚翳 聲喑啞 面皯皰 髮禿落 滅瘢 金瘡 踒折 瘀血 火灼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五   序例下   癰疽 惡瘡 漆瘡 癭瘤 瘓瘡 瘻瘡 脫肛 □ 蛔蟲 寸白 虛勞 陰痿 陰□ 囊濕 泄精 好眠 不得眠 腰痛 婦人崩中 經閉 無子 安胎 墮胎 難產 產後病 下乳汁 中蠱 出汗 止汗 驚悸心氣 肺痿 下氣 蝕膿 女人血閉腹痛 女人血氣歷腰痛 女人腹堅脹 解百藥及金石等毒例 服藥食忌例 凡藥不宜入湯酒者   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卷一   宋通直郎辨驗藥村寇宗奭編撰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村許洪校正   序例上   補注總敘   舊說《 本草經》 神農所作,而不經見,《 漢書· 藝文志》 亦無錄焉。《 平帝紀》 云: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在所為駕一封,朝傳遣詣京師。《樓護傳》 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衛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而英公李世勣等注引班固叔《 黃帝內外經》 云: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此乃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 載《 神農本草》 三卷,推以為始,斯為失矣。或疑其問所載生出郡縣,有後漢地名者,以為似張仲景、華佗輩所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 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縣是見於經錄。然舊經纔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至梁· 陶隱居,又進《 名醫別錄》 ,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唐顯慶中,監門衛長史蘇恭,又摭其差謬j 表請刊定,乃命司空英國公李世勣等,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門部類,廣為二十卷,世謂之《 唐本草》 。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防、王祐、扈蒙等,重為刊定,乃有《詳定》 、《 重定》 之目,并鏤板摹行。由是,醫者用藥,遂知適從。而偽蜀孟叔,亦嘗命其學士韓保昇等,以《 唐本圖經》 參比為書,稍或增廣,世謂之《 蜀本草》 今亦傳行。是書自漢迄今,甫千歲,其問三經議著,所增藥六百餘種,收採彌廣,可謂大備。而知醫者,猶以為傳行既久,後來講求,浸多參校;近之所用,頗亦漏略,宜有纂錄,以備頤生驅.疾之用。嘉祐二年八月,有詔臣禹錫、臣億、臣頌、臣洞等,再加校正。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竅。竊謂前世醫工,原診用藥,隨效輒記,遂至增多。概見諸書,浩博難究;雖屢加刪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經》 已載,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嘗用,而太醫未聞。嚮非因事詳著,則遺散多矣。乃請因其疏捂,更為補注。應諸家醫書、藥譜所載物品功用,并從採攘;惟名近迂僻,類乎怪誕,則所不取。自餘經史百家,雖非方餌之急,其問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亦兼收載,務從該洽,以副詔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開寶重定》 本為正.;其分布卷類、經注雜揉、問以朱墨,并從舊例,不復壓改。凡補注并據諸書所說,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則從刪削,以避重複;其舊已著見,而意有未完,後書復言,亦具存之,欲詳而易曉;仍每條并以朱書其端,云臣等謹按某書云某事;其別立條者,則解於其末,云見某書。凡所引書,以唐、蜀二本草為先,他書則以所著先後為次第。凡書舊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日某人,惟唐、蜀本則日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別,所謂《神農本經》 者以朱字,名醫因《 神農》 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問於朱字;餘所增者,皆別立條,并以墨字。凡陶隱居所進者,謂之《 名醫別錄》 ,并以其注附於末。凡顯慶所增者,亦注其末日唐本先附。凡開寶所增者,亦注其末日今附。凡今所增補,舊經未有者,於逐條後開列云新補。凡藥舊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補,難於詳辨,但以類附見,如綠礬次於礬石,山薑花次於豆蔥,扶移次於水楊之類是也。凡藥有功用,《本經》 未見,而舊注已曾引據,今之所增,但涉相類,更不立條,并附本注之末曰續注,如地衣附於垣衣,燕覆附於通草,馬藻附於海藻之類是也。凡舊注出 陶氏者日陶隱居云;出於顯慶者,日唐本注;出於開寶者,曰今注;其開寶考據傳記者,別曰今按、今詳、又按,皆以朱字別於其端。凡藥名《本經》 已見而功用未備,今有所益者,亦附於本注之末。凡藥有今世已嘗用,而諸書未見,無所辨證者,如葫蘆巴、海帶之類,則請從太醫眾論參議,別立為條,日新定。舊藥九百八十三種;新補八十二種,附於注者不預焉;新定一十七種。總新、舊一千八十二條,皆隨類粗釋。推以十五凡,則補注之意可見矣。舊著《開寶》 、英公、陶氏三序,皆有義例,所不可去,仍載於首篇云。   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   三百六十種《 神農本經》   一百八十二種《 名醫別錄》   一百一十四種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種今附   一百九十四種有名未用   八十二種新補   一十七種新定   圖經序   昔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以救萬民之疾苦,後世師祖,由是本草之學興焉。漢魏以來,名醫相繼,傳其書者,則有昊普、李當之《藥錄》,陶隱居、蘇恭等注解。國初兩韶近臣,總領上醫,兼集諸家之說,則有《開寶重定本草》,其言藥之良毒,性之寒溫,味之甘苦,可謂備且詳矣。然而五方物產,風氣計異宜,名類既多,贗偽難別,以虺床#2當簾蕪,以薺危亂人參,古人猶且患之,況今醫師所用,皆出於市賈,市賈所得,蓋自山野之人,隨時採獲,無復究其所從來,以此為療,欲其中病,不亦遠乎?昔唐永徽中,刪定本草之外,復斗一戶有《圖經》相輔而行,圖以載其形色,經.斗以釋其同異,而現皇御製又有《天寶單斗藥圖》,皆所以叔物真濫,使人易知,,原診處方,有所依據。二書失傳且久,散落殆盡,雖鴻都秘府,亦無其本。天寶方書,但存一卷,類例粗見,本末可尋。宜乎聖君哲輔,留意於搜輯也。先是詔命儒臣,重校《神農本草》等凡八書,光祿卿直秘閣臣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臣億、太常博士集賢校理臣頌、殿中丞臣檢、光祿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選,仍領醫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編繹累年,既而補注本草成書,奏御,又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編述。臣禹錫以謂:考正群書,資眾見,則其功易就;論著文事#3,出異手、則其體不一。今天下所上,繪事千名,其解說物類,皆據世醫之所聞見,事有詳略,言多鄙俚,嚮非專一整此#4。緣飾以文,則前後不倫,披尋難曉。乃以臣頌嚮嘗刻意此書,於是建言奏請,俾專撰述。臣頓既被旨,則衰集眾說,類聚詮次,粗有條目。其問玉石、金土之名,草木、蟲魚之別,有一物而雜出諸郡者,有伺'`名而形類全別者,則參用古今之說,互相發明;其爹梗之細大,華實之榮落,雖與舊說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備,則稍援舊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經史,及方書、小說,以條悉其本原。若陸英為茹蕃花,則據《爾雅》之訓以言之;諸香本同#5,則用《嶺表錄異》以證之之類是也。生出郡縣,則以《本經》為先,今時所宜次之。若菟絲生於朝鮮,今則出於冤句;奚獨#6生於少室,今乃來自三蜀之類是也。收採時月有不同者,亦兩存其說,若赤箭,《本經》但著採根,今乃并取莖苗之類是也。生於外夷者,則據今傳聞,或用書傳所載,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於于闐,不究所得之因,乃用平居誨《行程記》為質之類是也。藥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經》為次第。其性類相近,而人未的識,或出於遠方,莫能形似者,但於前條附之,若搜疏附於枸杞,琥珀附於袂苓之類是也。又古方書所載,簡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驗,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諸郡醫工所陳經效之藥,皆并載其方,用天寶之例也。自餘書傳所無,今醫又不能解,則不敢以臆說淺見,傅會其文,故但闕而不錄。又有今醫所用,而舊經不載者,并以類次,系於末卷,曰本經外類;其間功用尤著,與舊名附近者,則次於逐條載之,若通脫次於木通,石蛇次於石蟹之類是也。總二十卷,目錄一卷。撰次甫就,將備親覽。恭惟主上,以至仁厚德,函養生類,一物失所,則為之惻然。且謂札痠薦臻,四時代有,救恤之患,無先醫衛。蚤歲屢敕近臣,偉校岐黃《內經》,重定針艾俞穴,或範金揭石,或鏤板聯編,憫南方蠱惑之妖,於是作《慶曆善救方》以賜之;思下民資用之闕,於是作《簡要濟眾方》以示之。今復廣藥譜之未備,圖地產之所宜;物色萬殊,指掌斯見;將使合和者,十全之效;飲餌者,無 達之疑;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得運注斯民於壽康,召和氣於穹壤,太平之致,玆有助焉。臣學不該通,職預編述,仰奉宸旨,探愧寡聞。嘉祐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新差知穎州軍州兼管內勸農及管句開治溝洫河道事騎都尉借紫臣蘇頌謹上。   開寶重定序   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石藥即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注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餘八百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納新注,其文互闕;非聖主撫大同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如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類之問。敗鼓皮移附於獸皮,胡桐汨改從於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明#7鹽。生薑、乾薑,同歸一說。至於雞腸、蘩蔞、陸英、蒴藋,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為《拾遺》、李含光《音義》一或討源於別本,或傳效於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舊說灰類,今是本#8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異。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餘刊正,不可悉數,下採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并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唐本敘   禮部郎中孔志約撰   蓋聞天地之大德日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栖巢,感物之情蓋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珠甘辛之節;六氣斯珍,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幾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盲,期於夭折。暨炎琿紀物,識藥右之功;雲瑞名官,窮診候之術。草木咸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是賴,岐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玆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舛駁,興言撰輯,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鍾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採榆人,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湯荊子之牡蔓;異蘩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復採杜蘅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捨陟厘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即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督衛臣蘇恭,摭陶民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竊以動值形生,月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布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草·序》作五十三卷,及唐英公《進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錄》二卷,《藥圖》三十五卷,《圖經》七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三卷,據此,三者合作五十三卷。又據李含光《本草音義》云:正經三#9十卷,《目錄》一卷,又別立圖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圖經》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說不同,今并注之。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梁.陶隱居序   隱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說皆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文王、孔子,象象係辭,幽贊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岐黃彭扁,振楊輔導,恩流含氣。并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邇。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進,文籍焚靡,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慶,音糜。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亦作四卷。韓保昇又云:《神農本草》上沖下并序錄,合四卷。今按:四字當作三,傳寫之誤也。何則?按梁《七錄》云:《神農本草》三卷。又據今《本經》陶序後朱書云:《本草經》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翰#10;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蟲獸、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別有序錄,明如韓保昇所云:承#11據誤本,妄生曲說,今當從三卷為正。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已來,昊普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普,廣陵人也,華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當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華佗弟子。修神農舊經,而世少行用等,更復損益#12。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玲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智識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吵物類,兼注詔#13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并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製。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   《本草經》卷上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翰,題記品錄,詳覽施用。   《本草經》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經》卷下蟲獸、果菜、米食三。闢,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藥合七百三十種,各別有目錄,并朱、墨雜書并子注,今大書分為七卷。唐本注《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外經。斑固論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乃班固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陶據此以《別錄》加之,為七卷。序云:三品混揉,玲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豈使草木同品,蟲獸共條,披覽既難,圖繪非易。今以序為一卷,例為二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菜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藥合八百五十種,三百六十一種《本經》,一百八十一種《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新附,一百九十二種有名未用。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易藏|儒藏|道藏|子藏| 史藏|诗藏|集藏| 医藏|艺藏|龙藏(乾隆大藏经)


搜佛说,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智慧
精选摘录 | 搜索说明 | 返回顶部
联系:
- -

©2019/11/11-四库全书(国际站)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